天气预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主编信箱
首页 > 专题荟萃 > 中国西藏事实与数字2009

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与体育

时间:2010-09-14 | 来源: | 作者:

教育

  过去西藏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文盲率高达95%,入学率只有2%。经过50多年的努力,现已形成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呼应、门类齐全的教育结构。

  据统计,2008年,西藏自治区政府教育投入达45.47亿元,同比增幅达保障机制,免除了城镇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和书本费,在全区普遍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当年累计安排资金2.34亿元,完成了全区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的配置更新。目前,西藏共有普通高等教育院校6所,在校生29929人,其中研究生520人;中等职业学校7所,在校生21003人;中学119所,其中高级中学14所,完全中学9所,初级中学96所;共有高中在校生44593人,初中在校生139920人;小学885所,在校生311832人。截止当年末,全区幼儿园在园幼儿14667人,比上年增加3557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8.5%,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普及义务教育

  西藏稳步推进普及义务教育的工作。2008年,自治区74个县已全面实现普及6年义务教育的目标,人口覆盖第达到100%;其中70个县(市、区)普及了9年义务教育,比上年增加7个县;人口覆盖率达95.6%,比上年增长5.4个百分点;青壮年文盲率由五年前的30.9%下降到2.4%。据悉,自治区计划在2009年再完成3.7万人的扫盲工作,使全区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2%以下。

  2007年,自治区在对农牧民子女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对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西藏由此在全国率先实现免费义务教育,这标志着城乡统筹的义务教育普惠制度在西藏全面实现。

  从1985年国家对西藏农牧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施包吃、包穿、包学费的“三包”政策以来,自治区多年持续提高“三包”经费标准。目前全区用于“三包”的经费达到3.3亿元。“三包”政策有效地调动了广大牧民群众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

  目前,西藏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5%,初中入学率达92.2%,高中入学率达51.2%;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已初步形成了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全区15周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6.3年。

   藏语文教学

  自1959年实施民主改革后,中央和西藏自治区政府采取有力措施,促进藏语文的学习、使用和发展。西藏实行藏、汉语文并重,以藏语文为主的语言政策。目前,所有农牧区和部分城镇小学实行藏汉文同步教学,主要课程用藏语授课。中学阶段也同时实行用藏语和汉语授课,并坚持在内地西藏中学开设藏语文课。在高校和中等专业学校的招生考试中,藏语文作为考试科目,成绩计入总分。

  从1985年起,国家先后在内地20个省市办有西藏班(校),覆盖了从初中到大学所有的办学层次,在内地开办的西藏中学一直坚持开设藏语文课。截至2008年底,全国共有28所学校办有西藏班,其中初中19所,高中7所,师范类学校2所,招收西藏班的内地高中达53所,有90余所内地高校招收西藏班高中毕业生。内地西藏班初中累计招生已达3.31万人,先后为西藏培养输送各类建设人才约1.43万人。

  目前,藏语文课是西藏各级各类学校的主课和基本教学用语之一,学校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高藏语课程的教学质量。自1989年起,西藏大学连续开办了初中藏语授课师资班,到目前为止,共培养了1438名初中藏语文授课教师,并完成了19门藏文教材的编写改写工作。

科学技术

  2008年,西藏自治区政府用于科学技术的投入达2.86亿元,同比增长50.5%,重点用于支持科技开发,科技成果转化、示范推广及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

  到2008年,西藏自治区已有各类科研机构40所,各级农牧业科技推广机构140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40万人,其中科研人员近2000人;目前,西藏共建有气象台站48个,天气雷达站4个,高空气象观测站5个,卫星云图接收站7个,地震台站18个,水文(水位)监测站34个。

  当年,西藏共承担国家科技项目94项,比上年增加73项;安排自治区重点科技项目58项,取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34项,比上年增加33项;受理专利申请350件,比上年增加253件;授权专利93件,比上年增加25件。

新闻文化出版

  2008年,西藏自治区政府继续大力支持新闻文化出版事业的发展,当年全区用于文化和新闻出版方面的支出达9.13亿元,同比增长28.59%。截止当年底,西藏共有各级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257个,各类专业文艺演出团体10个,民间艺术团18支,群众性业余演出团体660个;有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有2个。新闻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为人民群众了解新闻、获取信息和休闲娱乐创造了条件,大大丰富了西藏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广播电视电影

  近年来,西藏通过实施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切实改善了全区居民的视听文化生活。到2008年底,西藏有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转播发射台38座,电视台5座,广播电视台3座,县级以上调频广播转播台76座,县级以上(含口岸)电视转播台80座,有线电视转播台76座,乡(镇)广播电视“村村通”站9111座。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从1978年的18%和2%上升到2008年的88.8%和89.9%,实现了全区乡(镇)、行政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西藏现有电影放映机构564个,管理机构82个,农牧区放映队478个,放映点7697上,电影放映已覆盖到98%的行政村,全区农牧每月人均看电影1.64场。

   新闻出版

  西藏的现代新闻出版事业从无到有,发展迅速。全区现有2家图书出版社、2家音像出版社,各类印刷厂35个;有公开发行的报纸23种、期刊34种,全区7个地市都有藏汉两种文字的报纸。2008年出版报纸8142万印张,各类杂志280.86万册,图书1286万册。

  2006年12月启动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带标点的佛教经籍——《新编大藏经》的编篡工程进展顺利。该部经籍预计3亿字、300余册,将对佛教的存在发展及哲学、历史、民族、语言、文学、艺术、天文等众多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文物保护工作

  西藏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最富集的省区之一,目前全区共有各类物古迹2000多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8处,地县级保护单位168处。拉萨市、日喀则市和江孜县城被国务院列为受重点保护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和西藏地方财政先后安排7亿多元,用于修复维护一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各教派的重点寺庙。2001年起,中央政府拨专款3.3亿元,用于维修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文物古迹;2008年起,中央政府再次拨出5.7亿元,用于“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对西藏22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全面维修保护,这在中国文物保护史上是空前的。

  总投资3.3亿元的布达拉宫、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维修工程是中国政府对西藏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的一项重要工程。工程原定于2007年6月竣工。因诸多客观原因,为确保工程质量,该工程竣工日期将延长至2009年年底。三大文物维修工程自2002年6月26日正式开工以来,累计开工子项目156个,完成150个子项目;经过6年多的维修施工,目前工程已经完成投资2.8亿元,超过了投资总额的八成以上,其中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和萨迦寺分别完成投资1.5亿元、6264万元和6647万元。

  此外,布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萨迦寺等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寺庙均得到良好维修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藏自治区及各地市普遍成立了民族文化遗产抢救、整理和研究机构,先后派出调查组深入城镇、乡村和寺院进行全面调查和采录。

 2008年,中央和当地政府继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保存弘扬藏区优秀传统文化。当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西藏有19项28个点入选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9个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至此,西藏共有37项61个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部先后公布了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西藏有31名传承人入选国家级名录。目前,西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已达121项,自治区级名录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此外,著名西藏民族民间文学作品、世界最长史诗《格萨尔王传》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得到资助,现已搜集300余部,整理出版藏文版6部、汉译本20多部,并有多部被译成英、日、法文出版。2008年初,文化部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51个代表性传承人中,西藏有22人榜上有名。

  未来几年,西藏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体系,全面启动并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建设工程。在摸清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建立档案和数据库的基础上,将逐步建立和形成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级保护制度和遗产保护中心,加强对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认定、保存和继承工作。

   对外文化交流

  2008年以来,西藏的对外文化交流十分活跃。当年7月,中国藏学家代表团访问美国,他们以大量详尽的事实,向美国各界介绍了西藏目前的形势及西藏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的情况,并呼吁加强交流了解真实西藏。

  据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秘书长王丕君介绍,西方的政要、议员和许多媒体记者赴藏考察后均表示,他们在西藏看到的和以前了解的西藏完全不同,认为中央政府在西藏实施了良政,中国处理少数民族问题的方式为世界树立了典范,西藏的宗教信仰明显是自由的。在谈到西藏的文化保护时,代表团团长丹珠昂奔表示,中国政府做了大量的保护和发展藏族文化的工作。仅对藏文《大藏经》进行对勘工作就耗资4000万元人民币,耗时20年。达赖喇嘛所谓“西藏文化遭到灭绝”的说法是根本站不住脚。

  2009年1月,第二届中国西藏摄影艺术展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开展。此次摄影展共展出了120幅以中国西藏自治区为题材的图片。观众可以从这些图片中清晰地看到西藏的自然风光和民风民俗。摄影展向观众展现了西藏民族文化繁荣,宗教信仰自由和生态环境优美的生动画卷。西藏自治区文联副主席王守明介绍,由西藏自治区对外文化交流协会、西藏自治区文学界联合会和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共同主办的此次影展为期5天,旨在把一个真实的新西藏通过摄影艺术形式介绍给尼泊尔各界朋友。

  2008年,每年一度的“中国西藏文化周”继续举办。该文化周自2001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举办以来,已先后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比利时、泰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举行,每到一处都会此起很大轰动。目前,文化周已成为西藏对外文化交流的著名品牌。

  从艺58年的藏族表演艺术家土登曾随中国西藏民族艺术团先后出访过英国、希腊、意大利、瑞士等国家。在英国女王的皇室,他举行了个人专场演出,表演了长达55分钟的《格萨尔》》说唱节目“宗巴赞帽”,取得了成功。今年70岁的土登回忆起当时演出的盛况时,非常兴奋:“观众对我的肯定也是对西藏传统艺术得到保护和发扬的肯定。”土登曾是拉萨市功能林寺的一位僧人,还俗后他有幸学习藏戏、格萨尔说唱、藏语相声等,成为获得中国曲艺界最高奖--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的藏族曲艺大师。

卫生事业

  和平解放前,西藏没有一所现代医疗卫生机构,只有3所设备简陋、规模很小的官办藏医机构和少量私人诊所,从医人员不足百人,加上农牧区的近300名民间藏医,全区平均每千人不到0.4名医务人员。和平解放后特别是民放改革后,中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预防疾病,使一些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基本得到控制。现在,西藏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并逐步建立了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到2008年,西藏共有卫生机构1339个,比1959个增加1277个;实有病床床痊7127张,比1969年增加6647张;卫生技术人员9098人,比1959年增加83.7人;每千人病床数和卫生技术人员数分别达到了2.50张和3.05人,比1959年分别增加2.11张和2.41人。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西藏的人均预期寿命由和平解放时的35.5岁增加到67岁。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西藏有80岁至99岁的老人13581人、百岁以上的老人62人,是中国人均百岁老人最多的省区之一。西藏总人口由1959年的122.8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287.08万人,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占95%以上。近50年是几个世纪以来西藏人口增长最快的时期。

   农牧区医疗制度

  目前,西藏推行的农牧区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牧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家庭帐户和大病统筹为主的农牧民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农牧民每年缴纳不低于10元的个人筹资后,在医疗机构就医所发生的门诊费用,凭《家庭医疗帐户本》在其家庭帐户基金中核销,在各级医疗机构的住院费用可报销60%以上。随着西藏经济和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药品价格的提高,加之西藏地广人稀,医疗保健服务成本高,从1992年开始,西藏逐年多次提高农牧民免费医疗的标准,由最初的年人均5元逐步提高到2007年的100元。

  2008年,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惠及西藏全体农牧民,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140元。此次调整,是西藏第七次提高农牧民的免费医疗标准,使全区享受免费医疗标准的农牧民人数达到237万。对于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或抚养(扶养)人的老年人、残疾人和未成年人及因患大病个人负担医疗费用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人员还可获得更多的帮助。农牧区合作医疗不仅保证了农牧民享受基本医疗保健的权利,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农牧民所随的经济负担。

   藏医药

  近年来,在国家和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藏药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形成了以自治区藏药厂为主,各地(市)医院制剂室或藏药厂为支点的行业格局,藏药被列为自治区三大特色支柱产业之一。

  据统计,目前全国已建有藏医院18所,医护人员1480多人;另有18家藏药生产企业,可生产360多个品种的藏药。2008年,全区藏药产业总产值达6.6亿元,比上年增长14.98%;生产中成药(藏医药)1356吨,同比增长15.4%;藏医药科研成果也十分丰硕,先后出版了《中国医学全科全书·西藏卷》、《藏传天文历算大全》、《甘露本草明镜》、《四部医典》等一批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作。

  目前西藏除有18家专业藏医院外,还在70多家县医院中开设了藏医专科。其中仅自治区藏医院年门诊病人就达到30万人次。

  “甘露藏药”、“奇正藏药”是西藏著名藏药名品牌并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奇正藏药有限公司一直专注着藏药的现代化,他们与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联合成立了中国第一家“藏药与天然药物联合实验室”,以具有国际水冷的分析手段开展藏药及天然药物样品活性成分的分离、分析和结构、化学问题的基础研究,为深入研究藏药的药理学提供科学依据。目前,奇正藏药已发展成为我国藏药产业和外用止痛贴膏市场的双龙头企业。当年7月,奇正藏药作为唯一一家民族医药企业被授予全国首批“创新型企业”称号。

  2008年,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藏医药现代化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继续实施,该项目获得国家支持资金1757万元,由自治区藏药研究所和齐正藏药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承担,计划2009年完成,是西藏首次承担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

   妇幼卫生合作项目

  2008年,西藏继续实施国家卫生部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06-2010年周期妇幼卫生合作项目》,该项目涉及西藏4个地区的7个县,其中加查曲松、察雅3个县为新项目县。该项目以加强妇幼保健的服务质量,关注贫困和流动的孕产妇及儿童为宗旨。到2010年项目实施完成后,西藏将最终建立县、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实现项目覆盖地区80%的家庭能够享受到高效经济的基本妇幼卫生与营养干预服务,掌握足够的预防、关怀和喂养手段,以确保孕产妇和儿童的生存和发展;该项目将至少使70%的乡(镇)卫生院能提供基本产科服务、新生儿急诊服务和基本的保健服务;孕妇住院分娩率达到80%或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50%;孕妇和儿童贫血率减少10%,营养不良发生率下降25%,从而改善儿童的健康状况,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体育运动及全民健身

  2008年西藏新建全民健身活动场所159处,其中:健身路径40套、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19个(每个工程包括:1个篮球场和2个乒乓球台)。西藏运动员在全国各种体育竞技比赛中共取得了金牌3枚、银牌7枚、铜牌7枚,在登山及攀岩比赛中获得4个第一、5个第二、1个第三;全区组织群众体育活动6次,参加活动总人数达14万人次;区体育主管部门认证社会体育指导员66人,其中:国家一级体育指导员6人、二级体育指导员16人、三级体育指导员14人。全年销售体育彩票15588万元,筹集体育彩票公益金3590万元。

责任编辑:一生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