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荟萃 > 中国西藏事实与数字2009
首页 > 专题荟萃 > 中国西藏事实与数字2009
        2009年之于西藏,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年初的西藏民主改革纪念活动,激发了人们对新生活的珍惜和热爱,西藏拂去了一年前3.14的阴霾,重新焕发了生机。2009年西藏生产总值突破400亿元人民币,预计达437亿元,增长12.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预计达13%,连续四年保持13%以上的增长速度;旅游业全年接待游客预计增长1.47倍,比历史最好年份多出150万人次;提前一年实现让80%住房条件较差农牧民住上安全适用房屋的目标……
行政概况与历史沿革

        西藏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西南部,地跨北纬26°50℃—36°53℃、东经78°25℃—99°06℃之间,面积122多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八分之一,在中国各省区中,仅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居第二,相当于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和卢森堡5国面积的总和。北面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相邻,东面和东南面同云南省、四川省接壤;南部与西部自东与西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国以及克什米尔地区毗邻,国境线长约3800公里。西藏是中国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地理形态与自然资源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隆起最晚、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因而被称为“世界屋脊”,被视为南极、北极之外的“地球第三极”。西藏高原位于青藏高原的主体区域。青藏高原总的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复杂多样、景象万千,有高峻透迤的山脉,陡峭深切的沟峡以及冰川、祼石、戈壁等多种地貌类型;有分属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的种类繁多的奇花异草和珍稀野生动物,还有垂直分布的“一山见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自然奇观等。地貌大致可分为喜马拉雅高山区,藏南谷地,藏北高原和藏东高山峡谷区。
民族、人口与宗教

        藏族是西藏自治区的主体民族,全国约有二分之一的藏族人口居住在西藏自治区,其余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藏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民族是公元7世纪由吐蕃王朝统一青藏高原许多部落后发展而成的。由于藏族一直生活繁衍在青藏高原上,因此青藏高原的大部分被称为藏族地区。藏族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藏汉文历史文献记载,藏族在发展过程中,先后融入的成分主要包括汉族、蒙古族、满族、羌族、纳西族等、与此同时,也有一部分藏族人口在历史长河中分别融入汉、蒙、古、回、羌、纳西等民族之中。
民族区域自治

        1965年西藏的成立,标志着西藏开始正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由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行使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自治权,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西藏是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五个省级自治地方之一,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民族自治地方。此外,西藏还建有门巴、珞巴、纳西等民族乡。实践证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西藏人民充分当家作主的根本制度保证,也是实现西藏人民与全国各族人民平等发展和共同繁荣的必然要求,完全适合中国国情和西藏地方的实际情况。
民俗风情与生活方式

        藏族是个多节日的民族,按藏历计算,一年里,大大小小的节日有一百多个,几乎月月月有节日,节日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包括了祭祀、农事、纪念、庆贺、社交游乐等诸多项目。若将藏族数量众多的节日分类,大致可划分为民俗节日和宗教节日两种。而今的西藏,民俗节日中带有或浓或淡的宗教色彩,像藏历新年、赛马节、望果节;而宗教节日中也融入大量民俗成分或旅游文化因素,如传昭法会、花灯节、雪顿节、赡部洲吉桑节等,节庆文化的内涵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西藏经济

        旧西藏经济十分落后,交通闭塞,没有现代工业,只有牧业和少量农业、手工业。自1959年实行民主改革特别是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来,西藏自治区的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不仅建立了现代工业、交通通讯业,原有的农牧业、商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按照“第一产业上水平、第二产业抓重点、第三产业大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自治区经济运行良好,效益提高,成效突出,全区经济社会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势头。
交通运输与邮电通信

        2006年7月1日,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工程项目的青藏铁路开通运营,结束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使西藏由铁路、航空、公路、管道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日趋完备,运输能力大幅度提高,大大降低了进出西藏物资的运输成本。据统计,2008年西藏共完成贷运量331.63万吨,比上年下降13.8%,其中:公路运输完成293万吨,下降18.6%;铁路运输完成25.60万吨,增长1.1倍;航空运输完成1.03万吨,下降12.7%;管道运输完成12万吨,增长6.9%。全年客运总量447.10万人次,下降29.1%;航空运输完成81.90万人次,下降37.63%。
环境保护

        青藏高原上分布着由冰川形成的众多天然固体水库,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数十条潇洒的主要补给水源,被称为“亚洲水塔”。高原上生存着丰富的珍稀特有物种,有世界平均海拔最高的湿地及多种多样的自然景观,对全球有着重要、独特的生态价值。中国政府对西藏的环境和生态保护高度重视,国家主席胡锦涛指出,搞好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对于改善西藏乃至全国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稳定、人民生活与社会保障

        中国政府一贯重视维护西藏地区社会稳定,改善西藏人民的生活状况,提高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水平。为此,通过发展经济、健全体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援藏工作力度等各种措施,使西藏迎来了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局势稳定、民族团结、人民安居乐业的新景象。特别是近几年来,西藏的发展变化明显加快,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明显增多,处于历史最好发展时期。
教育、科学技术、文化、卫生与体育

        过去西藏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文盲率高达95%,入学率只有2%。经过50多年的努力,现已形成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呼应、门类齐全的教育结构。西藏政府教育投入达45.47亿元,同比增幅达保障机制,免除了城镇学生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和书本费,在全区普遍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当年累计安排资金2.34亿元,完成了全区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的配置更新。
旅游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及交通运输能力的不断提高,西藏旅游业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国内外赴藏游客逐年增加。2007年,西藏政府做出《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决定》,有力推动了西藏旅游业的加快发展。同时,青藏铁路通车在旅游业发展方面的拉动效应继续扩大,以“世界屋脊、神奇西藏”为主题的旅游品牌宣传成效显著,旅游业在第三产业的主导地位开始确立。但达赖集团策划发动的拉萨3.14严重暴力事件却给2008年的西藏旅游业带来了显著的负面影响。据统计,当年西藏接待国内外旅游者224.64万人次,比上年下降44.2%。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