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主编信箱
首页 > 专题荟萃 > 听“老西藏”讲述西藏故事

缺氧不缺精神:在“世界屋脊的屋脊”感受老西藏精神

时间:2011-06-24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张钦

  连日来,新华社记者沿着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先遣连挺进阿里的足迹,在“世界屋脊的屋脊”感受革命先烈、时代先锋们呕心沥血、艰苦奋斗的风采。“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仍是雪域高原宝贵的精神财富。


  沿着盘旋的山路,记者步入群山环抱中的阿里地区烈士陵园。繁茂的红柳簇拥着烈士纪念碑,不少烈士纪念碑上缠绕着哈达,留有祭奠后的蜡烛痕迹。阿里地区民政局优抚安置科科长罗莉说,每年都有不少烈士的亲人、当地的干部群众、游客到此凭吊纪念,烈士的英名依然被人们牢记。


  这里长眠着97位为阿里解放、发展牺牲的革命烈士,其中就有为和平解放阿里而牺牲的63位新疆军区独立骑兵师先遣连官兵。


  这是一支被毛泽东主席称为“盖世英雄”的英雄团队。1950年8月1日,新疆军区派出的先遣连在总指挥兼党代表李狄三的带领下,从新疆出发向西藏阿里进军。


  横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座又一座海拔4000米至6000多米的皑皑雪山。没有地图、没有向导、没有道路,他们硬是徒步跋涉2000多公里,最后与后续部队一起解放了阿里全境,将五星红旗插上“世界屋脊的屋脊”,宣示西藏全境的和平解放。


  高寒缺氧的艰苦环境摧残着先遣连官兵的身体健康。可怕的高原病、极度寒冷的气候夺去了全连136名官兵中近一半人的生命,李狄三也病倒了……


  明净的天空里翻卷着如哈达般的白云,参观者从63位烈士的墓前默默走过。吕永生、吉福祥、道尔甲拉、江布利、坎曼尔、买买提……一位位烈士的姓名与事迹,昭示人们:西藏和平解放是56个民族共同的心愿,各民族的优秀儿女为此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西藏的发展与繁荣,也是56个民族共同的心愿,凝结着共同的力量。在阿里地区烈士陵园,原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的公墓两旁,一副对联引人注目:“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团结重如冈底斯山。”
 
  从两度援藏到决心留在西藏工作,孔繁森做出了令人敬仰的选择。在担任阿里地委书记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跑遍了当时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为阿里的发展竭尽了全力。


  他的身后,是一批又一批援藏干部的爱心接力,是挑战高寒缺氧极限为受援地区竭力奉献的精神传承。他们与当地干部一道,谱写了一首为阿里经济社会发展艰苦奋斗的壮丽诗篇。


  在阿里地区噶尔县昆沙乡,一片片绿油油的紫花苜蓿长势喜人,牧民丹增将一年能割两茬的紫花苜蓿称之为“神草”。这片苜蓿改变了丹增的生活轨迹,他不再为草场牧草稀疏而担忧,并开始改变放牧的习惯,舍饲养殖奶牛。


  而这数千亩的紫花苜蓿得以在雪域高原上扎根,归功于陕西省援藏干部“一批接着一批干,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持续努力。2005年以来,陕西省援藏干部打破“紫花苜蓿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无法成活”的神话,成功推广种植数千亩的紫花苜蓿,亩产达到2500~3000公斤,相当于100亩天然草场的产草量。


  为这片紫花苜蓿保驾护航的技术人员韩俊文,本是陕西省靖边县的农技人员,家乡已是“西部百强县”,生活还算富足。2005年初到阿里时,他饱受高寒缺氧的煎熬,每月只能搭乘农用车到狮泉河镇洗一次澡,“从小到大没受过的苦都在这里受了。”


  如今,韩俊文毅然办理了调动手续,决心留在阿里地区工作直到退休。他告诉记者:“还有不少农牧民没有接受紫花苜蓿种植技术,我的事业还没有完成,还不能回去。”


  尽管到噶尔县工作只有1年,但从陕西省宝鸡市前来援藏的县委书记张宇,对噶尔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数据如数家珍。他说,陕西省援藏干部一到噶尔县工作,就成立了党小组,提出了明确的纪律要求和工作目标。援藏干部和本地干部已经完全融为一体,大家一起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奔走、努力。


  据阿里地区行署介绍,自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累计有366名援藏干部在阿里工作,投入援藏资金7.69亿元,建设援藏项目341项。


  一支支新的援藏力量也在雪域高原默默奉献。23岁的次仁央吉2010年从西藏大学毕业后,就从家乡日喀则千里迢迢来到偏僻的噶尔县加木村,成为一名大学生村官。人们难以想象,身形瘦弱的她1年来仅因病假回过一次家。而她的勤奋努力已得到当地牧民的认可,看到次仁央吉一个人生活无人照料,善良的牧民们就邀请她到家做客吃饭。


  阿里地区行署专员达瓦扎西告诉记者,像次仁央吉这样的大学生村官,几乎每个行政村都有一位,他们不仅为农牧民默默奉献,还带来了新观念、新技术。


  已是傍晚时分,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阿里依然艳阳高照。返回的路上,记者看到,一块广告牌上写着:“缺氧不缺精神,奉献更要贡献。”也许,这就是老西藏精神在“世界屋脊的屋脊”的具体写照。

责任编辑:达娃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