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主编信箱
首页 > 专题荟萃 > 听“老西藏”讲述西藏故事

“老西藏精神”启示如何赢得民心

时间:2011-06-24 |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 作者:

  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之际,新华社记者重走进藏路,沿途经常听到“老西藏精神”这个词。每当提到它,人们都表现出深切的敬重之情,当地藏汉群众,至今念念不忘。这引起记者的好奇:究竟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具有如此凝聚人心的魅力?


  搞清楚什么是“老西藏精神”,有助于回答这样的问题:60年前进藏的那批人,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语言不通、信仰不同,当地群众,靠什么赢得他们的信任和尊重?


  这篇关于“老西藏精神”的报道,揭开了并不高深的个中秘密,赢得人心的关键是:和人民群众同甘共苦,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不空谈,不作秀,不看说了什么,要看做了什么;真正带着感情对待群众,从心里接纳和尊重群众,在日常工作的一点一滴中赢得民心。


  由此看来,“老西藏精神”其实就是我党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60年前进藏路上的具体践行,是党的先进之源、力量之源、领导和执政之源在60年前进藏路上的体现。


  由此可见,指导当前的群众工作,可以从历史上找到成功经验和精神资源。对照老西藏的感人事迹,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些地方,这种精神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发扬,在一些干部身上有所淡化。现在,党员干部队伍扩大了,交通条件改善了,现代通讯手段更是消除了沟通的时空界限。但是,一些群众反映,通信工具先进了,干部与群众的沟通却难了。干部向上看的多了,深入群众的少了;群众只能在电视、报纸上看到本地领导,当面反映情况的门槛越来越高了。沟通障碍和隔阂多了,党员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降低,也会影响政府公信力。公信力流失,老百姓变成“老不信”,将大大提高社会沟通和管理的成本,也增加了社会运行的风险。


  针对这些情况,当前一些地方尝试重新启动“干部下乡”,要求干部深入农村,亲自下田劳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仿佛又将人带回了那个火热的年代。让干部沉下去,多接地气,当然是好事。因为,人与人面对面的时候,是最可亲可信的。愿不愿意跟群众接触,能不能跟群众打成一片,也是检验是否对群众有真感情的试金石。 


  不过,深入群众要谨防“运动式”、一阵风,尤其要警惕其变成形式主义,警惕“人近心不近”。当前,倾听百姓声音,反映群众诉求,不一定非要通过同吃、同住、同劳动,不必像当年的进藏干部那样,宁愿住在外面也不进屋。条件不同了,需要继承的不是形式,而是内核,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对群众满怀感情,真心为百姓谋幸福。坚持群众路线,最终要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这“四权”有保障,即使干部没有亲自下乡,人民的意愿和诉求也能得到实现。


  这不是说干部到群众中去不提倡,而是说它不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唯一方式;这不是说“干部下乡”不必要,而是关键要看实效。现代传播手段的进步,为密切联系群众创新了方式,为保障“四权”创造了条件。充分利用网络等先进传播技术,可以为党的群众路线注入新的活力。深入基层实地调查研究,是密切联系群众的一种形式;上网浏览信息,接受群众的来信来访,也是新时代的“微服私访”。至少,在网络时代,群众要见到干部不应该更难,反映情况、表达诉求的渠道应该更畅通。


  有真心为民的情怀,对群众怀着感情和尊重,用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拥护,这就是“老西藏精神”的内核、精髓。不管什么时代,这种精神都不会过时。信者,诚也,实也。真心为民,实际干事,何愁不能赢得民心?何愁不能化解矛盾?

责任编辑:达娃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