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主编信箱
首页 > 专题荟萃 > 西藏60年60张笑脸 > 男儿篇

从农奴到演员——三次逃亡改变旺堆的人生轨迹

时间:2011-07-12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颜园园 索朗罗布

1月20日,旺堆在家中照料花草。新华社记者 索朗罗布 摄

1月20日,旺堆在家里与人聊天。 新华社记者 索朗罗布 摄

  今年已77岁的旺堆人生中经历过三次逃亡,从领主家的一名农奴逃到寺庙当僧人,再脱掉袈裟在一个农场过市井生活,再逃到内地,他逃离的是如同人间地狱般的农奴制旧西藏。

  旺堆的逃亡改变了他人生的轨迹,从一名农奴变成了国家一级演员、原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团长。也让他赢得了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在中国第一部西藏题材的电影《农奴》中扮演男主角强巴。这一年,他30岁,刚刚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1年,在西藏自治区话剧团当一名普通演员。

  1963年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农奴》曾在中国大地引起轰动,这部影片用艺术的手段真实地再现了旧西藏农奴制下农奴的悲惨生活,被看成当代电影艺术创作的奇迹。

  影片《农奴》在1981年获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金鹰”奖,1994年获国家民委少数民族“腾龙奖”纪念奖。旺堆也从此成为西藏最耀眼的明星,历任西藏话剧团演员,中国剧协第三届理事、第四届常务理事、西藏分会主席,国家一级演员,原西藏话剧团团长。2007年,旺堆被授予“国家突出贡献话剧艺术家”荣誉称号。

  旺堆后来又在《冰山雪莲》、《孔繁森》、《极地营救》、《文成公主》等多部影片和话剧中塑造过许多性格各异的人物,但他认为没有一个角色能超越强巴。

  “因为我在演我自己。”身形魁梧的他一边吸着鼻烟一边讲述着往事。

  黝黑、面部线条刚毅、声音洪亮的旺堆一点也不减演员本色,尽管他已退休并休影多年。他的眼睛有些发红但依然很有神采,这双善于说话的眼睛是导演李俊选择他做男主角的主要原因之一。

  “他那双喷吐烈火的眼睛把对农奴主的仇恨展现得淋漓尽致。”李俊说。

  旺堆赢得这个角色的另一个原因是与强巴几乎有着完全一样的经历。强巴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旺堆为躲避压迫而不断逃难;强巴出家当过僧人,旺堆也在色拉寺、哲蚌寺当过僧人;强巴是共产党让他开口说话,旺堆是共产党送他到西藏公学、上海戏剧学院学习,翻身做主人。

  “性格决定命运。”出生在贡嘎县昌果乡一个农奴家庭的旺堆非常认同这句话。“除了环境所迫,骨子里的勇敢、大胆,善于把握时机,这些是我能多次成功逃亡并改变命运的原因。”

  旺堆第一次逃亡时20刚出头,理由是“想吃顿饱饭,想少干点活。”

  旺堆的祖辈是拉萨次角林寺庄园的“属民”,他一生下来就成了小农奴。那时各种税收多如牛毛,他的童年记忆是“到年底,粮食、牛羊,几乎所有的东西全部被抵债了,债却越欠越多。”

  “为了躲债,我们全家人逃跑了,但到哪里都要受剥削和压迫,生活很艰难,我们只能又回家了,但唯一的破房子也被农奴主没收了,我们一家人只好被迫分开,借住在亲戚家。”旺堆说。

  13岁,成年的旺堆被迫到庄园去当差,负责放牧牛羊。由于吃不饱饭,最惨的时候还去捡别人家过年时驱鬼扔的祭品吃。

  旺堆为第一次逃亡做了很久的准备,当时庄园有2个农奴逃到寺庙当僧人,半年后也没被抓回来,年长的农奴偷偷告诉他,老爷是没权抓寺庙里的人的。旺堆暗喜,从此开始收集拉萨各大寺庙的消息。

  20岁那年,他碰上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庄园里的老爷为激励农奴早点干完活,让农奴放3天假到拉萨蔡公堂看表演羌姆。旺堆趁着机会,冒着被挖眼睛、砍脚的危险,坐着牛皮筏子,穿过拉萨河,逃到了色拉寺。

  在色拉寺,旺堆如愿成为一名僧人,但生活却依然艰辛。那时的僧人也有等级之分,他不过是一名每天打扫卫生、擦地的最底层僧人,没有机会学习。严厉的师傅常常一个耳光就扇过来,挨打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寺庙的生活让旺堆非常失望,他决定脱掉袈裟重新穿上俗人的衣服。冒死逃离寺庙后,他来到“七一”农场干活,拉粪,给土地施肥,解放军战士手把手地教他赶马车。

  “那是我最快乐的时光,没人欺负,能吃饱穿暖。”旺堆第一次感受到了人生的温暖。但他也有很多顾虑,那时西藏已经和平解放了,但农奴制度依然存在,他总担心会被农奴主抓走,越过农场边上的拉萨河就是他主人呆的寺庙。

  1958年,旺堆26岁,他得到了去咸阳西藏公学(现西藏民族学院)上学的机会,这是他人生的第三次逃亡。“我想得挺简单,你们农牧主不可能到内地去抓我吧!”

  1959年,在咸阳读书的旺堆从广播里听到西藏民主改革、百万农奴翻身得解放的消息,终于长叹一口气,这一辈子再也不用逃亡,再也不用害怕了。他在29岁时回到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新西藏。

责任编辑:一生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