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荟萃 > 藏飘族的梦想与现实
首页 > 专题荟萃 > 藏飘族的梦想与现实
  最早的“藏漂”,笔者无从可考,但人类的漂泊状态,却是每个时代都有的,不同的是我们赋予了不同的内涵和评价。徐霞客的漂泊,得以产生《徐霞客游记》;麦哲伦的漂泊,得以完成环球航行;阿姆斯特朗的漂泊,得以实现人类登月梦想。如今的中国,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青年远赴他乡,去追寻自己的梦想。由于长期以来,西藏受到自然条件、交通条件的限制,少为外界所了解。如今,随着青藏铁路的开通、互联网的普及,内地人对西藏的了解在不断深入和全面,大量的“藏漂”带着梦想来到雪域高原,开拓自己的人生事业。西藏,不再是神秘的代名词,变得具体和生活化了。“藏漂”就在我们身边,在拉萨的大街小巷,与我们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毋庸置疑的是,“藏漂”的出现,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
藏漂一族

  “藏漂”是指在西藏地区工作、生活或旅行,但又不属于西藏居民的特殊人群。他(她)们来自世界各地,某一天他们来到西藏之后被深深诱惑而决定留下来,浪迹于西藏天地间、拉萨市井街头,只为寻找自己理想中的“香格里拉”,寻求心中曾经有过的远方。“藏漂”一族是西藏独特的人文景观,这些“漂在西藏”的外来者,既体现了拉萨独特的精神魅力,又给这个城市的文化增添了别样风韵。
80年代老藏漂们的集体回忆

  这是著名画家于小冬的绘画作品,原名叫《最后的晚餐》,曾发表在《西藏文学》与《西藏旅游》杂志上。马原在1996年出版的小说集《拉萨的小男人》中以它的局部做了封面,并在扉页完整刊出。之所以选用它作为自己小说的封面,因为它生动地记录了他们那一代进藏青年的激情和梦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拉萨,集合了一群热爱艺术的青年人,他们来自五湖四海。说起进入西藏的动机,一个经常被提及的比喻是,四十年代的进步青年向往并奔赴圣地延安,他们希望去远方寻找自己的艺术理想。
西藏是身体的漂泊地 精神的归宿地

  西藏,地球上离天空最近的地方,有高天阔地的山野,有信仰坚定的人们,有如风般吹彻的从善理念……所有的一切,把一种深刻的归宿感,注入本是来去匆匆的过客心里。这里,出现了一群特殊的人--藏漂一族,一群心甘情愿被西藏的壮美与神圣俘获的人。很多藏漂,都不是特意要成为藏漂。乐乐是一个典型。入藏之前,西藏只是一个比远方更远的地方,一个可以被任何一个远方代替的地方,适合存放一些飘忽的理想;入藏之后,西藏却成为比故乡更亲的地方,与自己魂梦相牵。这种感觉就像爱情,他和她一见钟情,似命中注定,一瞬间的相通,让人愿意拿一辈子去相守。
我要去西藏

  采访了很多藏漂的人,他们不约而同地喜欢许巍的那首歌《蓝莲花》。在来西藏之前,歌里的自由精神,煽动着他们内心深处的躁动;而来西藏之后,他们共同的感受是,这首歌不再以煽动内心的方式,回响在耳边,而是如淙淙流水,安定自如地流过内心。藏漂一族如诗般的语言,让我们惊讶。尽管他们一再强调,所谓的藏漂的诗意,仅仅是一种表面的东西,因为人还是扎扎实实地处在生活中。但是,正如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言:语言是存在的家。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往往影响着一个人的语言。
西藏让人得到安静的回归

  十年前,阿奇辞掉了自己在深圳电信的工作,只身来到西藏。去西藏,是受到了老驴友黄老师的影响。黄老师来自香港,80年代就到过西藏。在他带给朋友们的酥油茶和藏刀里,阿奇萌生了去西藏看看的想法。千禧年过到一半,阿奇在西宁火车站旁边的酒吧里,和刚认识的老黄一番畅饮,酒到酣处,阿奇把老黄崭新的越野自行车“骗”了过来。骑着这辆车,阿奇到了西藏。这一待,就是十年。十年里,阿奇说自己最大的改变是,不再浮躁。这些年他时而在自家北面靠山南面是草地的庭院里,享受宁静;时而将脚步延伸到南山、墨脱、勒布沟,一去就是半年;穿插其中的,是在路上的惊险和刺激。
我嫁给了拉萨

  进入西藏,生命的逼仄就被打开, 取而代之的,是桐花万里路的绚丽与壮阔, 刻意的放逐,却变成命定的驻留。2009年6月28日,一个刚高中毕业的广州女孩,匆匆买票,登上了去拉萨的火车。她内心非常清楚,去拉萨,不是去旅行,而是一场生命的流放,她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放弃读大学的机会,承受不确定的未来。然而她没有想到的是,当她进入西藏,生命里的逼仄突然就打开了,那些压得她透不过气来的现实——父母离异、前途迷茫,在西藏的蓝天白云之下,如烟云般飘散,取而代之的,是桐花万里路的绚丽与壮阔。
现在只是平静地生活

  藏漂,是为了让西藏为自己的内心注入平静与力量, 西藏走在现代化的过程中, 比远方更远的西藏,不是忧伤,是生活。在当代中国,曾经出现过一群人,他们叫做“北漂”,即那些去大城市北京寻找自己发展空间,闯荡自己的人生天地的人。但是,同样是漂,北漂和藏漂,是完全不同的人群。前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有着强烈的入世情怀;而后者是为了深入西藏这一方净地,往自己内心注入力量与平静。北漂和藏漂,都是一种奋斗。藏漂,也许也将成为一个过去时,因为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一个地方,能拒绝现代化的浸侵。
拉萨“藏漂”:寻找心灵安放之地

  “藏漂”一族是拉萨城独特的人文景观,这些“漂在西藏”的外来者,既体现了拉萨独特的精神魅力,又给这个城市的文化增添了别样风韵。很多在内地城市生活的人,偶然来到拉萨,就被这里的文化风情和生活方式所深深吸引,他们或者像候鸟一样在居住地和拉萨之间往返,或者干脆放弃从前的生活,以散淡的心情留在拉萨享受自由而轻松的生活。据本地的文化人士观察,“藏漂”的流动性很大,每年保持在二三百人。在这群人中,虽然其无论社会阅历、教育背景和思想行为方式都有很大差异,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都有较强烈的精神追求,都受到西藏乃至拉萨城市文化的强烈吸引。
在路上 不在西藏

   藏漂们在路上,不在西藏, 心中那自由的世界,如此的清澈高远。曾经的西藏,岁月是沉吟着经文的希望,风吹动经幡,那经文就又被念了一遍,苍渺的宇宙间,有小小的愿望在穿梭,佛光炫目,时光流逝,岁月老去,生命轮回。但是,西藏终究要走向现代化,而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祛魅。西藏的神秘在消退,西藏慢慢卸去人们对净土与圣地的遥望,但走向现代化的西藏还是西藏。而藏漂们却可能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藏漂,唯一不变的是他们的年轻。他们还在路上,在不在西藏,已不是重点。对清澈高远的自由世界的膜拜、对生命真谛的追寻、对精神家园的寻觅,永远不是一劳永逸的事。
甘愿做“藏漂”

  近年来,在西藏有一个特别的人群——“藏漂”。“藏漂”一般是指那些来西藏走一走,看一看,一旦走进西藏,就会被她的无穷魅力所吸引而在此长期驻足的人们。“藏漂”和其他“漂”族不一样,没有那么明确的目的性和功利性,他们随遇而安,在“漂”的过程中体验一种精神撞击。有人说“藏漂”大多是年轻人,依我观察也不尽然。在西藏拉萨“漂”上二、三十年的人也比比皆是。例如西藏文化界、企业界的许多名人,就愿意把自己看成是老“藏漂”。其实“漂”字有点调侃,只是因为喜欢,因为迷恋,他们就“漂”在拉萨的阳光、蓝天下。“藏漂”们漂而不浮,在精神和物质两方面都大有收获。
相关链接
·“藏漂”故事多
·在最高处过藏漂生活
·雪域高原上的“80后藏漂族”
·一个“藏漂”的快乐音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