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主编信箱
首页 > 专题荟萃 > 《农奴泪》:一场触动心灵深处的演出

《农奴泪》:一场触动心灵深处的演出

时间:2011-07-12 | 来源:山南网 | 作者:严昌枘 普布旺堆 柯建华

 


  图为克松居民以及闻讯从附近村庄赶来的群众正在聚精会神观看《农奴泪》的演出。 晋美旺措 摄


  3月25日,在西藏全区上下隆重庆祝第三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到来之际,一部由西藏民改第一村——乃东县克松居委会农牧民群众自编自导自演的控诉旧西藏黑暗统治的话剧《农奴泪》在克松广场上演。


  当日,薄雾轻绕,凉风袭人,远处山上白雪皑皑。一大早,广场上便聚满了观众——有身着节日盛装的农牧民,有佩戴着鲜艳红领巾的小学生,还有社会各界人士……


  10时许,随着歌曲《共产党来了苦变甜》的动人旋律,《农奴泪》开演了。

  

  天上的飞鸟之中,唯有麻雀最弱小;地上的人群当中,唯有农奴最悲惨……


  农奴血泪史的真实再现  


 


  图为农奴在控诉旧西藏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的剧情。


  《农奴泪》描述的是凯松庄园农奴赤来多吉一家六口、三代人悲欢离合的故事。


  “从拉萨过来的总管、夫人、农奴主聚在凯松,谈论庄园的收入,安排秋收及农奴支差事项,并要求管家严令农奴昼夜劳作。而农奴主和官家们却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


  的确,在封建农奴制的旧西藏社会,占西藏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没有任何人身自由,深受官家、贵族、上层僧侣的压迫和剥削。“三大领主”对农奴和奴隶施行最残酷、最黑暗、最反动的统治——沉重的苦役,苛刻的地租和捐税,还有轻则鞭打,重则挖眼、截手、插竹签、割舌等种种酷刑。


  “民主改革前,凯松庄园共有居民59户400多个农奴,除了收获的粮食,养的牛、羊、鸡要上缴给农奴主,还有名目繁多的近100种差役。”年近古稀的克松居民顿珠回忆说,克松村在实行民主改革前是旧西藏农奴主索康·旺清格勒的大庄园之一,土地肥沃,但受当时生产力制约,粮食产量极低,农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日子。民主改革时,全村识字的只有两人。


  “即使雪山变成酥油,也被领主占有;即使河水变成牛奶,我们也喝不上一口。生命虽由父母所赐,身体却为官家占有……”正如这首古老的藏族民歌中所唱,凯松庄园的农奴主及打手们得知农奴赤来多吉和嘎多的大儿子达瓦年满八岁,便将达瓦列为服劳役的差巴。


  随着话剧的进一步演出,赤来多吉一家人饱受摧残和折磨——


  就因为一只乌鸦弄掉了青稞堆上一处的记号,赤来多吉遭到了管家的一阵毒打致死;


  无奈的妻子嘎多草草办理丈夫的后事,便撇下三个小孩,消失在夜色中;


  因为反抗庄园和官家,大儿子达瓦被庄园的爪牙抓住并实施各种酷刑后,流放到荒蛮之地;


  二儿子萨果也被抓住了。


  ……


  无法想象,那片灰色的天空下,究竟掩埋了多少农奴的呐喊与哭泣,但在农奴主的残酷镇压下,那些抗争,那些悲伤,却只能融化在那干涸的脑海中,那灰色的天空下……

  

  喜马拉雅山再高也有顶,雅鲁藏布江再长也有源,藏族人民再苦也有边,共产党来了苦变甜……


  穷苦农奴翻身得解放


  1951年5月23日,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署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十七条协议。1959年,西藏上层反动势力挑起武装叛乱,党中央、毛主席派出人民解放军,消灭了三大领主和四水六岗军,实行民主改革,西藏百万农奴终于挣脱了千年封建农奴制的沉重枷锁,翻身得了解放。


  《农奴泪》演到后面,一幅幅振奋人心的画面相继出现——


  十年前不堪忍受农奴主的剥削压迫,逃亡外地的农奴多吉朗追回来了。他带来了西藏将要和平解放的喜讯,使凯松庄园的众农奴看到了翻身得解放的曙光。


  二儿子萨果的老婆回来了,她不负丈夫被抓去时的暗中交待,找到了人民解放军,带解放军来到了家乡。


  在中国共产党、人民解放军的带领下,凯松庄园的农奴与全西藏百万农奴一道翻身得了解放。农牧们消灭农奴主,焚烧地契,获得了土地和牲畜,成为了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过上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农奴们喊起来了,那高喊的“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是百万翻身农奴获新生的无限感激之情。


  农奴们唱起来了,那唱出的“藏族人民再苦也有边,共产党来了苦变甜……”,是西藏各族人民对共产党的满怀深情。


  农奴们舞起来了,那挥动的五星红旗,驱走了天空中的乌云,带来了光明!


  ……


  “雪山霞光万丈,雄鹰展翅翱翔。”如今,西藏人民头顶上的天空,蓝得如洗过般透彻,那一轮曾经被乌云遮住的红日,在高高的天空中更加闪耀……


  而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松人同全区人民一道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实现了社会制度的伟大跨跃,经济社会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目前,克松居委会有居民216户847人,2010年居委会经济总收入达1260.98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7656元,九年制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大学毕业生23人,现代化家用电器普及率达70%以上,农业机械化率达到98%,农牧民平均寿命从35岁提高到现在的75岁。如今的克松居委会,一条宽敞的水泥道路两旁,整齐排列着白色藏式花岗石二层楼房。房顶上,国旗和彩色经幡交相辉映,小轿车、大卡车、中巴车、拖拉机不时从路上驶过……


  在我们离开这个世界之前,给后人留下一段可供传诵的经典,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六位老演员的心愿 


 

 
 图为白玛云旦等老演员正在全力为《农奴泪》话剧伴奏和解说。 晋美旺措 摄


  岁月是一把锋利的刻刀,让悲苦和幸福都在人们的心里刻上了深深的烙印。


  民主改革的浪潮,让包括克松村在内的西藏百万农奴翻身做了主人。从农奴到新西藏的主人,已让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终生难忘。


  克松居委会居民白玛云旦等人是幸运的,他们的新生伴随着民主改革的浪潮在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刚刚得到解放的他们,为了牢记新生前那段不堪回首的苦难日子,白玛云旦等人提议将农奴们遭受的经历艺术地再现出来,在工作队和群众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根据居民们的回忆,写作和排练了话剧《赤来多吉三代六口人的故事》。然而,在首演中,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当看到农奴被压迫剥削的惨状时,现场一时无法控制,愤怒的群众高呼口号,捡起石头,奋力向贵族和管家的扮演者砸去,演出被迫中断。


  在随后的日子里,演出队先后到地区机关、部队和各县城等地演出无数次,每每演出,都在当地各界观众中引起热烈反响。


  文革十年动乱让这出当时还被叫做《农奴赤来多吉一家六口三代人的故事》的话剧演出戛然而止。而这一停,就是三十多年。


  2009年,克松居委会——这片红色土地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时,包括白玛村云旦在内,文革前参加过话剧演出,现在仍健在的六位老人又想到了重排话剧之事。但是,当年参加话剧排练的演员如今已年过古稀。为使重排顺利进行,白玛云旦等六位老人自告奋勇,担当起了编剧和导演的重任。经过一年多的准备,理出了话剧脚本,初步选定了参加演出的人员。边排边改,边改边排。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今年三月,在第三个“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前夕,六位老人的心愿终于得以实现。


  “如果再不把话剧排出来,等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就会感到非常遗憾。”白玛云旦慷慨陈词。

  

  演好角色苦累算啥!只有演好节目,才能对得起曾经受苦难的人民,才能不辜负父辈们对我们的期望……


  演职人员的心声 


 

 
 图为克松居民以及闻讯从附近村庄赶来的群众正在聚精会神观看《农奴泪》的演出。 晋美旺措 摄


  枯燥的走台、对词,让习惯了劳作的村民们有些陌生。


  《农奴泪》的演员中最小的才16岁,最大的也只有42岁,对于这一群年轻人,他们的热情夹杂着从父辈那里汲取的历史,夜以继日,从早到晚的排练。


  有付出必有回报,有耕耘才有收获。


  说起排练的事,扮演赤来多吉的白玛扎西口若悬河。当得知被确定为主角时,心里很是担心,害怕演不好。好在岳父岳母都是当年参加排练话剧的人,虚心向老人请教,得到真传,进步很快。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他把电影《农奴》看了一遍又一遍,一招一式,模仿学习。把主人翁的形象表现的活灵活现,受到剧组的一致好评。


  “想到农奴所受的苦和遭得罪,我对黑暗的农奴社会充满了恨,只有演好节目,才能对得起曾经受苦难的人民,才能不辜负父辈们对我的期望。”白玛扎西道出了自己的心声。


  扮演贵族的久美色格,今年只有22岁,性格开朗活泼,但角色却要求他严肃,排练中迟迟不能入戏。为了演活角色,即使回到家中,也继续加紧练习,终于找到了感觉。剧情梗概是书面语,要把它转成口语表现出来有一定的难度,他全身心投入。日复一日,嗓子变哑了。他把金嗓子喉片带到身上,不舒服时含一片,确保排练的正常进行。


  “我的爷爷是奴隶,受尽了苦,民主改革后,成为了村里的积极分子,第一批加入共产党,参加话剧《赤来多吉三代六口人的故事》的演出,成了村里、乃至整个西藏由农牧民自编自导自演话剧的人,我为他感到高兴和自豪。”久美色格如是说。


  管家的台词最多,导演看中了42岁的普布多吉。台词多,对文化程度不高的他,无疑是一个考验,白天练,睡觉前练,就连晚上睡觉说梦话,也是与台词、演出有关的话。爱人说他都快成“戏痴”了。排练中,因场地的缘由,灰尘多,他患上了感冒。为了不影响排练,他利用休息时间打完点滴,马上又回到排练场。前几天,泽当的风沙特别大,一天排练下来,汗水和灰尘凝结在一起,在脸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垢。


  现在,一副凶狠、恶毒、残忍和奴颜婢膝的管家形象他能表演的淋漓尽致。


  春寒料峭中,记者在演出地看到,扮演奴隶的演员身着单薄的衣裳,光着脚丫。记者问他们冷不冷时,他们笑着回答,为了演出值得。


  ……


  《农奴泪》的如期上演,是西藏民改第一村——克松居委会农牧民群众献给“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的一份厚礼,而这厚礼中,寄托着克松居民忆苦思甜、饮水思源的深意,表达着农牧民群众对美好新生活的热爱和珍视。  

责任编辑:小影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