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主编信箱
首页 > 专题荟萃 > 电影之藏族映像 > 相关

《喜马拉雅王子》将“救赎”取代“复仇”

时间:2011-07-15 | 来源:文汇报 | 作者:奚光雯

  哈姆雷特对复仇的一再“延宕”,埋下了一个悲剧的开始,也由此引发了“有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众说纷纭。比之《夜宴》将婉后作为牵动全局的“动脉”,《喜马拉雅王子》尽管秉承了莎剧的脉络,以王子主导的一场盛大死亡落幕,却丝毫没有给人以悲观之感,反而传递出东方传统信仰中转世轮回的观念:死亡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与作品所设定的西藏背景恰好吻合。

  

  叔叔弑兄登基,王后旋即改嫁,王子深夜遭遇父王冤魂立誓复仇。故事行进至此,与劳伦斯·奥立弗的《王子复仇记》如出一辙。即使镜头在雪山镜湖与宫廷美景间轮转,早已熟识情节的观众仍有欣赏“藏版”莎剧之感,只是省略了其中的置景换场。然而在随后的剧情发展中,创作者却笔锋一转,让面对“生存还是毁灭”的王子拉摩洛丹,最终用“救赎”取代了“复仇”。这一重新解构和颠覆,填补了观众与西方名著间的距离,印合了东方人的伦理情感。

  

  王后为何在丈夫死后立即下嫁小叔?是一个类似“太后秘史”的疑案,莎翁名言“女人啊,你的名字是软弱”,一度成为了最好的注解。但在这部电影中,这段婚姻被改编为是一段爱情经年累月压抑后的归宿——克劳盎和王后本是情人,却遭王兄横刀夺爱,最终恋情被发现而发生了杀戮。人物行为的原动力是爱,而非贪欲,无疑为影片注入了积极的因素。克劳盎出于对王子的爱护,在决斗中准备毒酒、利刃;王子则希望通过自己的牺牲来化解仇恨,明知是毒剑却仍引颈相向;而王后又误饮毒酒,一切发展都背离了克劳盎的预计。尽管没有料到会以刎颈的方式“团聚”,但克劳盎作为父亲的愿望最终被成全,王子用宽容救赎了他所犯下的罪孽。

  

  西藏的雪域高原风光和民俗,赋予了这部影片得天独厚的画面氛围,也融入在剧情铺陈和人物性格中。老国王的天葬,奥萨鲁央的水葬,以及拉摩洛丹最终的火葬,暗示了人物的不同特质,显露出魔幻神秘的韵味。而其中的水葬和火葬,更是强化了作品所要表达的寓意:水葬,兼顾了奥萨鲁央溺水而亡的命运,她躺在清澈见底的湖水中产下小王子,鲜血染红了裙裾与流水,宣告了死亡孕育新生的前奏。富有诗意的葬礼将荒原湖泊凝炼出一份世外的灵性,回归自然的圣洁;火葬,取了佛教中浴火重生之意,以梦想消除对死亡的恐惧,将希望寄托于未来。拉摩洛丹临终见到一个初生的婴儿被托举在高原之上,证实了爱的强大意志,延续了喜马拉雅山的宽宏气质。

  

  与影片的影像相仿,何训田的音乐同样是意外的惊喜,绵延而沉静。主题曲《神香》结合了藏传佛教诗颂的音调,吟咏的男声游走在画面中,悲怆而又充满了宿命感。作为雪山之神的化身,狼婆象征着善良之魂,引导拉摩洛丹与邪恶之魔抗争,缔造了贯穿影片始终的诡秘气息和魔幻色彩。她那富于修饰性的语句和对白,藏族的俗语与莎翁的华丽台词得以对接,同电影音乐本身的韵味与节奏相互迎合。

  

  《喜马拉雅王子》将一出性格悲剧变成了命运悲剧,以生生不息的东方化的思维,诠释了《哈姆雷特》这部名剧的多义性。如果能以“藏语”配以中文字幕,则会给观众带来更多“跟着电影去旅行”的快意。

责任编辑:小影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