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主编信箱
首页 > 专题荟萃 > 千年古道云深处 马踏茶香入梦来

茶马古道的社会经济价值

时间:2011-07-19 | 来源:爱茶网 | 作者:

  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历史概貌  

  ( 一)唐朝时期的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唐朝,茶的种植已经相当普遍。随着茶叶饮用在内地的普及,茶叶也传到了当时的吐蕃。唐人李肇所著《国史补》记载,唐德宗时监察御史常鲁出使吐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 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处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渚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灉湖者。’”吐蕃赞普朗达玛“ 灭佛”以后,大量僧侣被迫还俗,遂将他们的饮茶之术传到了吐蕃民间。“ 务于不寝,又多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辗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茶叶在吐蕃大众中的传播就如星星之火,很快便了燎原之势,成为藏民族的一种全社会、全民族的习俗。为了加强对茶叶的管理,唐朝制定了专门的茶叶贸易的政策。首先是实行专门的“ 茶马互市”。唐玄宗开元十九年( 731 年)唐朝允许交马、互市在赤岭进行。其次是实行茶税。据记载“:茶税开始于唐德宗建中三年( 782 年)九月,与漆、木、竹、商钱并税”。其三是实“行榷茶制”。《旧唐书》记载“:五涯献榷茶之利,乃以涯为榷茶使,茶之有榷税自涯始也”。唐朝实行“ 榷茶制”目的就是要把茶叶的经营置于官府的垄断之下,为此唐严禁私茶贸易。至赤松德赞时期,藏族即以马匹大量换取内地的茶叶,茶马贸易开始发展起来。吐蕃为了加强对茶叶贸易的管理,派专人负责经营汉藏茶叶贸易,称为“ 汉地五茶商”。这种互惠互利的茶马互市得到了唐蕃双方的支持。据马大正统计:自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始,至武宗会昌3 年( 846 年) 吐蕃王朝瓦解共213年间,双方使臣来往不少于191 次,其中唐使入吐蕃66 次,吐蕃使入唐125 次。吐蕃一年中遣使2次的凡14 年,遣使3 次的凡3 年,遣使4 次的凡3年。唐朝一年中遣使2 次的凡8 年。往来使团的人数多者50 余人至百余人,少者也有10 余人。总的来看,唐朝的茶马贸易处于形成和开拓阶段,政府对贸易的经营和管理不健全,贸易的形式主要是“ 贡”“、赐”的形式,贸易的数量呈急剧扩大之势,贸易的地区包括西部的大部分地区。所有这些特点就为茶马贸易在宋朝的大兴奠定了基础。  

  ( 二)宋朝的茶马贸易  

  由于北宋政府高度重视茶马贸易,茶马贸易开始大兴起来。当时贸易的主要形式有二种:一种是朝贡和赏赐的方式,进行官方的交换;另一种是宋政府设茶马司在沿边各地“ 召募蕃商,广收良马”的贸易。唃厮啰与北宋政府大规模的茶马贸易是以“贡”、“赐”的名义进行的。从1008年至1098年的90年间,双方的贡赐贸易共进行了39 次,其中纯粹的茶和马的贸易达到11 次。如1077年董毡以进贡的方式给宋运去了一批马、珍珠等物,宋朝也以回赐的方式给了董毡一批茶、衣着和金银。在进行“ 贡”“、赐”交易的同时,宋朝还通过设置茶马司管理茶马贸易。宋神宗熙宁七年( 1074 年)宋朝派“ 李杞入蜀,经画买茶,于秦、风、熙、河搏马”。李杞提出“ 卖茶买马固为一事,乞同为提举买马”。1081 年( 元丰四年),郭茂恂又提出“ 专以茶市马,⋯⋯并为茶马一司”。为了保证康藏的茶叶供应,宋代还“ 禁南茶勿入陕西,以利蜀货”。由于茶叶贸易的巨额利润使北宋的茶税成为政府开支的一大支柱,为了保证茶税的不断增长,宋朝实行了一套更为严历的榷茶制度。宋朝的榷茶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宋太祖乾德二年( 964 年)开始,宋朝在京师、建安等四地“ 置场榷茶”,建立专买专卖的管理机构,将茶由官府垄断买卖,并制定有严格的惩处条律,禁止私人买卖。第二个时期是宋神宗熙宁四年( 1072 年),因为北方战争又起,因对熙河用兵,需要大量军响,北宋又重新实行榷茶制。熙宁六年( 1074 年),政府使李杞入蜀买茶博马,随后在全川榷茶《。宋史·食货志》记载“:下令川陕民茶尽卖入官,严禁私行交易,全蜀茶尽榷”。到了12 世纪初,茶马贸易更加频繁。南宋建立后,高宗建炎元年( 1127 年)成都府路转运使判官赵开上奏章,列举榷茶买马五害,请尽罢川茶官榷,恢复自由买卖,变茶息为茶税,改榷茶制为茶引制,这是茶马贸易历史上的一次重要变革,为明朝茶马贸易的“ 金牌信符”制度奠定了基础。宋朝的茶马贸易较之唐朝又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体现在对贸易经营和管理的制度化和系统化上,贸易的数量也进一步增加。同时茶引制度的出台,促使茶马贸易进入了较成熟的发展时期。

  ( 三)元朝时期的茶马贸易  

  由于元朝在畜牧业方面吸取了唐宋以来的经验,建立了自己齐备的马政制度,使战马的生产得到了保证,同时元朝又采用“ 因其俗而柔其人”的治藏之策,这样马便在元朝淡出了原来的角色。但是元朝仍然重视茶叶向藏区的销售,主要是因为茶马贸易带来的巨额赋税,据《元史.食货志》载,元世祖至元六年( 1270 年)茶税年纳银达一千五百万锭。为此,元朝曾一度设立“ 西番茶提举司”,在碉门(今四川天全县)等地互市。虽然元朝对茶马互市并不重视,但是却非常重视对古道的开拓,大力开辟驿路,设置驿站,使川西、滇西北和与西藏的茶马古道大大延伸。  

  ( 四)明朝时期的茶马贸易  

  明朝是汉藏茶马贸易的极盛时期。茶马贸易的制度、内容和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完善的贸易制度,严格的经营管理不仅体现为一种经济关系,也是一种政治关系。通过茶马贸易明朝全面巩固了对西藏的统治。在制度建设方面,明朝制定了“ 以其地皆肉食,倚中国茶为命,故设茶课司于天全六番,令以市马,而入贡者又优以茶布。诸番恋贡市之利,且欲保世官,不敢为变”的治藏之策。在此政策指引下,明朝大量设置茶马司,据《太祖实录》记载:置泰州茶马司,设司令正六品。司丞正七品。不久又设珧州茶马司。洪武六年十月已未,置河州茶马司。随后“ 罢珧州茶马司,以河州茶马司总之”。其二是制订茶法。1361 年朱元璋立法禁止私茶出境,对违法者处罚甚严“,凡犯私茶者与私盐同罪,私茶出境与关隘不议者立论死”。其三是茶课。据《太祖实录》记载“:户部言,陕西汉中府、金州、石朱、汉阴、平利、西乡县诸处,茶园共四十五顷七十二亩,茶八十六万四千五十八株,每株官司取其一,民所收茶,官司给直买之。无户茶园,以汉中府守城军士薅培,及时采取,以十分为率,官取其八,军收其二”。在贸易方式上明朝与前朝也有所不同。主要有三种:其一是政府贸易,其中的一种是差发马制度,就是对藏区收取马税,同时配之以茶的制度。这是明朝茶马贸易中一个不同于前代的显著特点。《甘肃通志》云“:自唐回纥入贡,以马易茶,宋熙宁间相继行之,所谓摘山之利,而易充厩之良。有明定制金牌差发,假市易以羁縻控驭,为制番上策。”从此这项制度就成为定制。为了防止在边各官吏利用职权假朝命以济私,遂于洪武二十六年( 1393 年)制定“ 金牌信符”,这是一种由明政府颁发给纳马藏族部落的一种铜质牌状凭证。据《录居封事.马政疏》载:“ 考金牌之制,上一行曰:皇帝圣旨,左一行曰:合当差发,右一行曰:不信者死。夫不曰互市,不曰交易,而谓之差发”。还有一种形式就是通过茶马司进行贸易。其二是朝贡贸易。明朝成立后,对元朝遗留下来的土官和贵族,只要表示效顺,皆授官职,给与印信,令其世袭。据《明史》记载“:授喇嘛、禅师、灌顶国师之号,有加至大国师、西天佛子者,悉给以印诰,许多世袭,且令岁一朝贡”。其三是私茶贸易。虽然明朝制定了严格的法律禁止私茶贸易,但是明朝的私茶贸易却一直比较兴盛,特别是到后期差发马制度废除以后,私茶贸易更是如雨后的春笋一样发展起来。正所谓“ 茶马互市,利之所在,人皆趋之,禁令越多,走私之风越盛。”在古道拓展方面,明朝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为了加强与长河西、朵甘思各部的关系,缩短运距,方便茶叶运输,明朝开辟了自碉门(四川天全县)至昂州( 泸州岗安镇)逾大渡河至长河西( 康定)的“ 碉门路”茶道,并于昂州设卫加以保护。成化三年( 1467年“)命进贡番僧自乌斯藏来者皆由四川,不得迳赴洮、岷,著为例。”成化六年( 1470年)又规定乌斯藏、朵甘思各部朝贡必须由四川路来京。这样就使四川不仅成了边茶的主要产地,而且成了茶马互市的主要贸易区,形成了黎、雅、碉门、岩州、松潘五大茶市。明代川藏茶道分为“ 南路”和“ 西路”。“ 南路”共茶道又分为“ 大路”和“ 小路”。在这两条路上运输的茶也因此称为“ 大路茶”和“ 小路茶”。明朝是汉藏茶马贸易的极盛时期,仅从其贸易的数量就一览无余。据统计“,从1490-1601年的111 年中,仅四川、陕西等地行销甘、青、藏的茶叶,分别为30 万至80 万斤。”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其《茶马》中写下了“ 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的诗句,足见当时茶马贸易的兴盛。  

  ( 五)清朝时期的茶马贸易  

  清朝时茶马贸易的地区有所增加,中前期贸易的规模较前代有了较大发展。清初,由于国内动荡的局势,需要大量战马,所以基本承袭明制,继续推行茶引制。官茶“ 储边贸易”,商茶“ 给以茶课”,继续在四川、云南、青海等地设茶马司、管理茶马贸易。同时还增设过巡视茶马御史。为了保证茶马贸易带来的巨额利润,清朝推行了更为严格的贸易的措施。为了改变官茶贸易的逐渐萎缩,清朝遂对四川茶叶贸易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变“ 茶引制”为“ 引岸制”,将四川茶定为三种专岸。以雅安、天全、荥经、名山和邛崃五县所产茶,专销康藏地区。因为五县都居成都南边,故名“ 南路边茶”;以灌县、大邑等地所产之茶行销松潘一带,产地地处成都西边,故又称“ 西路边茶”,专销内地的茶叶称为“ 复茶”,这就是当时的三种专岸。茶马贸易的地区,除了前代主要的四川、青海、甘肃等地区外,云南也成为最主要的茶马贸易区。顺治十八的( 1661 年)五世达赖请求在云南胜州开展互市,以马易茶,得清延许可。从此后,云南茶大量销往藏族地区且地位日渐提升。檀萃在其《滇海虞衡志》中载“:普茶名重于天下,此滇之所认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茶客收于各处,每盈路,可谓大钱粮矣。”四川在清朝时在茶马贸易中的角色更加重要了。康熙三十五年( 1696 年)准行打箭炉市,蕃人市茶贸易,随后康熙四十一年( 1702 年)在打箭炉设立茶关,在大渡河上建泸定桥,开辟直达打箭炉的“ 瓦斯沟路”。从此后打箭炉就成了西陲重镇。正如石硕教授所言“:使边茶市场由雅安碉门深入到藏区,从此打箭炉成为南路边茶总汇。乾隆时,松潘也发展成为川西北、甘青乃至蒙古的西路边茶集散地,人渐稠密,商贾辐辏,为西陲一大都会”。这时期川、滇、藏地区的茶马古道得到进一步的拓展。滇藏线从丽江出发到德钦这段路,有三条路线可供选择。川藏道在清朝形成了南北二路茶道,昌都是两条川藏茶道的汇合点,也是滇藏、青藏交通的总枢纽,成为茶马古道上的最重要的贸易中心。  

  总的看来,清朝前中期是历史上茶马贸易继续发展的时期。到了清朝后期清政府在藏区和其他民族地区建立了马场基本解决了马匹的来源问题,作为茶马贸易主要角色的马就逐渐淡出了。四、茶马古道与茶马贸易的历史价值“ 北有丝绸之路,南有茶马古道”。茶马古道,一条与丝绸之路一样在中华民族的孕育发展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的通道,已随现代文明的涤荡而逐渐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中。但它的历史与价值却永远熠熠生辉。  

  ( 一)黄金旅游之路  

  这条千百年来就存在于青藏高原、川西高原、云贵高原地区的古老的交通孔道,是汉藏和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铺就的,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是中国藏区连接祖国内地并延伸至南亚和东南亚的纽带,是中国在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和古文明传播中起重要作用的国际通道。在古道上马帮留下的斑驳杖痕,驮队踏出的蜿蜒小径让人浮想联翩;沿途古老的村寨、教仪轨、藏传佛教寺庙塔林、年代久远的摩崖石刻、古色古香的巨型壁画、奇异的民风民俗让你感受中华古老文明的绚烂多姿。同时在川藏道、滇藏道途经的横断山区和青藏高原是我国地理、地貌最为复杂、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有着极高的科学考察价值。这里六江并流,高山峡谷,神山圣水,塔林冰川,地热温泉,牧场森林,种类繁多的动植物是探险家的天堂,是研究者的乐园。茶马古道就像蛛网的蛛丝托起了中国西南地区灿烂辉煌的历史。茶马古道游,风景独特,文化内涵深厚,资源独家,举世无双。茶马古道之旅是人回归自然之旅,是人和自然和谐之旅,是都市人精神之旅,是全世界旅游的“ 极品、新品、精品、珍品、绝品”。国家旅游局魏小安司长对茶马古道的旅游开发问题曾指出“:茶马古道是滇西北、川西至藏东南历史上茶马互市所形成的一条驿道,在这条古道上,集中了中国最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经过适度开发,完全可以成为世界级的旅游绝品。茶马古道旅游开发也作为区域联动开发战略的内容之一写入了全国‘ 十一五’旅游发展规划中”。把茶马古道打造成世界黄金旅游线路我们要做好四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走和谐的发展道路。要实现和谐发展,就要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优先与富民优先的原则,开发与保护并重,资源开发、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三者的有机结合,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走绿色发展之路。二是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走政府主导型发展之路。要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西藏、四川、云南三省联动,全面协调发展。三是走多元化投资之路。四是走品牌经营之路。  

  ( 二)文明传播古道  

  诚如石硕教授所言:“事实上,茶马古道并非只是在唐宋时代汉、藏茶马贸易兴起以后才被开通和利用的,早在唐宋以前,这条起自卫藏,经林芝、昌都并以昌都为枢纽而分别通往今川、滇地区的道路就已经存在和繁荣,并成为连接和沟通今川、滇、藏三地古代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通道。它不仅是卫藏与今川滇地区之间古代先民们迁移流动的一条重要通道,同时也是今川、滇、藏三地间古代文明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孔道。从考古文化遗迹看,远在4~5千年以前,昌都就出现了像卡若遗址这样大型且时间延续极长的古人类聚落遗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茶马古道实际上就是一条连接我国西南青藏高原、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一幅文明文化的传播线路图。  

  ( 三)民族文化的迁徙走廊  

  在这条绵亘10000 多里的古道上,几千年来汉、藏彝、纳西、傈僳、哈尼、基诺、羌、普米、白、怒、景颇、阿昌等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凸显了我国西南地区民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原始形态。古老的茶道既是经济发展之路,亦是民族文化的迁徙走廊。漫步在这条古道上,你会发现有西双版纳傣族的贝叶文化,彝族祭坛上的火文化,白族本土文化,纳西族的东巴文化,藏族的雪域文化等各民族的文化在这里冲突、碰撞、互动、融合,形成了我国民族融合发展史的“ 兼容并包、取长补短”的壮丽奇观。事实上,正是这条东西横跨数千里,穿越青藏高原众多不同民族( 或不同族群面貌)、不同语言和不同文化地区的茶马古道,犹如一条彩带将他们有机地串连起来,使他们既保持自己的特点,又彼此沟通和联系并协同发展。所以,茶马古道既是民族多元文化荟萃的走廊,又是各种民族文化进行交流、互动并各自保留其固有特点的一个极具魅力的地区。正如费孝通先生在1978 年9 月在全国政协的一次会议上的发言“:这条走廊正处在彝、藏之间,沉积着许多现在还活着的历史遗留,应当是历史与语言科学的一个宝贵园地。”费孝通先生所言即是藏彝走廊。在这条走廊里的有些古道实际上与茶马古道是同一条道,这些古道把横断山区及周边地区的各少数民族聚合在一起,相互促进,相线融合,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共同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所以笔者以为,如将这二者结合起来研究,必将是相得益彰的一件事,无论对藏彝走廊还是茶马古道都大有裨益的。  

  ( 四)宗教传播大道  

  随着茶马贸易的发展,茶马古道的不断延伸,藏传佛教也沿着这条古道广泛在青藏高原及周围地区传播。这种传播是一种双向的交流。佛教从内地传入西藏,逐渐形成具有西藏特点的藏传佛教后,又向祖国内地传播。据考证,以佛教会合点大理为中心,西行可达丽江、中甸、福贡,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进入西藏、尼泊尔、印度。从其传播的路线来看,多同“ 茶马古道”是重合的,如大理的宗圣寺、剑川石窟、宾川鸡足山、中甸归化寺、的秦东竹林寺、西藏碧土寺、左贡寺、田安寺、昌都向巴林寺、类乌齐喝玛丹萨寺等等,这些寺都是沿“ 茶马故道”修建而成的。在纳西族的宗教典籍东巴经中有大量的大乘教借词,而且可以明显的看出藏语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如“ 丁巴什罗”“、东巴”“、能科”以及“ 参禅”“、金刚杵”“、天尊”等等。从这里面可以看到汉传佛教、藏传佛教、纳西东巴教三者通过“ 茶马古道”所进行的交融。同时从藏传佛塔的发展与流传看,其路线大致可分为两条:其一,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北京—河北—河南—江苏;其二,西藏—云南—四川—广西—湖北。这两条路线中的青藏高原、川西高云和云贵高原部分与茶马古道的路线也是基本相同的。也就是说,随着茶马古道的不断开拓与发展,以佛教为代表的宗教也在沿着这条线路不断的传播,所以茶马古道实际上也是一条宗教传播大道。  

  ( 五)民族精神之路  

  提到茶马古道,就不能不提起马帮。千百年来,正因为马帮长年累月的行进在茶马古道上,使古道得到不断的拓展,不断的积淀起它的历史与价值。我国西南地区的马帮作为古代西南地区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对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马帮在千百年在历程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的载体。他们的精神又附着在这条古道上,成为中国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这就是马帮的勇于开拓、自强不息、拼搏进取的精神,容忍和谐、重信誉讲信用的精神。所以通过研究马帮来研究茶马古道,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不仅能把对茶马古道的研究推向深入,为我们开辟一个广阔的视角,也为推进中华民族精神的不断升华。 

责任编辑:pebble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