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荟萃 > 12月 > 失落的古道——茶马古道
首页 > 专题荟萃 > 12月 > 失落的古道——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这一概念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现任云南大学茶马古道文化中心主任木霁弘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保亚等6人,于1990年经过3个多月的实地考察,撰写了《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一书。此书认为云南是世界茶的原产地,从云南开始的茶叶传播和贸易路线,首先在巴蜀一带得到明确记录,然后一直向北、向东、再向西、向南而形成了当今世界的茶叶布局。它贯穿了整个横断山脉,跨越中国西部多省区,连接着30多个民族、8000多万人口,向北连丝绸之路,向南连瓷器之路,波及到世界更远的民族和区域。作者提出中国向世界输送茶、瓷、丝这三大物质文明时,形成了南方茶马古道、北方丝绸之路和海上瓷器之路。
茶马贸易对汉藏关系的影响

  民族关系是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人们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多层次联结而形成的各种关系的综合体。在历史上它主要是以群体关系即民族集团间关系的形式表现出来。但是这种关系首先是通过民族间个体的交往来实现,即通过不同层次、不同行业、不同身份的人们相互接触的互动过程中实现的。马戎先生指出:“一旦处在不同经济发展层次的聚落有了接触,相互之间的影响就不可避免。接触的产生则通过了各种方式,基本的方式就是交往,通过相互交往、通过贸易交往、通过访问交往、通过文字交往等等。在国家产生之后,各种交往方式的产生无非通过两种形式:官方的和民间的。”
茶马古道的历史变迁与现代功能

  在我国各民族生活中,藏族由于“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而将茶作为“一日不可或缺”的生存必需品。但藏族所居的青藏高原地区,素不产茶。为了将川、滇的茶叶运入藏区,同时将藏区的土特产输入祖国内地,于是,一条条以茶叶贸易为主的交通线,在藏汉民族商贩、背伕、驮隊、马帮劈荆斩棘下,被开辟出来。它像一条条绿色的飄带,横亘于青藏高原与川、滇之间,蜿蜒曲折于世界屋脊之上。穿过祟山峻岭、峽江长河,越过皑皑雪原、茫茫草地,像一条剪不断的纽带,把内地与藏区相连接;似一座跨越时空的金桥,把汉藏民族的兄弟情谊传送。
从考古资料看滇藏茶马古道的历史渊源

  在横断山脉的高山峡谷,在滇、川、藏“大三角”的从林草莽之中绵延盘旋着一条神秘的古道,这就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传播古道之一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兴起于唐、宋之际,是连接和沟通云南、四川与西藏等省区之间一条重要的经济、文化通道。茶马古道的兴起和发展,促进了祖国内地与西藏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为加强汉藏及各民族团结合作,开发祖国边疆起到过重要的作用,至今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茶的角度而论,我们所谈的这条“茶马古道”兴起的时间要晚得多,但是从滇、藏、川与周边相关地区考古文化的联系中看出。
茶马古道路线详述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马古道主要有三条线路:即青藏线(唐蕃古道)、滇藏线和川藏线,在这三条茶马古道中,青藏线兴起于唐朝时期,发展较早;而川藏线在后来的影响最大,最为知名。这三条道路都与昌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滇藏线和川藏线必须经过昌都,它们的发展是与茶马贸易密切相关的。滇藏线茶马古道出现在唐朝时期。
以线性文化遗产理念加强对茶马古道的保护

  茶马古道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化传播古道之一,是连接西藏与祖国内地的重要纽带,是汉族和藏族以及其他民族相依共存、友好互助的历史见证,也是古代中国通往东南亚和南亚各国的贸易通道。茶马古道分川藏、滇藏、青藏(甘青)三条大道,辅以众多的支线、附线,连接川滇藏青等6个省区、20 多个民族地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交通网络,并延伸到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西非红海沿岸。滇藏线是茶马古道的主干线,大约形成于公元6世纪后期,它南起云南茶叶主产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腊县的易武古镇,途经普洱市、大理白族自治州和丽江市、香格里拉进入滇藏川三角地带。
昔日“茶马古道”成为今日新经济走廊

  西部大开发10年来,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改善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日趋活跃,昔日延伸于藏东纵横万山之中的“茶马古道”,如今正崛起为新的经济走廊。“茶马古道”兴起于唐朝,宋明时期进一步发展。它起始于四川成都和云南普洱,两条线路均经过川、青、滇、藏接合部的西藏昌都境内,到西藏八一镇后,又分别到达西藏泽当和拉萨。历史上,一支支骡马商队年复一年行进在这条平均海拔4000米、高寒险峻的雪山古道上,把宝贵的茶叶等物资送进西藏的千家万户。60年前,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的号角吹响,一条世界公路建设史上罕见的川藏公路沿着“茶马古道”伸展到青藏高原腹地。
盐井:茶马古道上的传奇

  盐井是西藏一个神奇的地方,历史上是吐蕃通往南诏的要道,也是滇茶运往西藏的必经之路。盐井盐田这道人文景观现在是“茶马古道”上唯一存活的人工原始晒盐风景线,盐井也是一个在西藏迄今唯一有天主教教堂和信徒的地方。纳西族和藏族的本土文化、纳西族的东巴教、藏族的藏传佛教和19世纪传入的天主教文化,和谐地共存在这个横断山的峡谷古镇里。芒康出发的破旧班车载着一群修路的农民工和我们,一路穿越红拉山滇金丝猴自然保护区。大巴如观光车缓慢而颠簸地前行,车厢里充满民工们的棉被卷、筑路工具和有感染力的说笑声,令我们也情绪高昂,在雪山的注目下将我们送到盐井小镇。
藏客——写在马蹄印上的传奇

  世界上恐怕再没有一条商路像茶马古道一样,是被一些传奇的马蹄踩出来的。背夫和负重的牲畜、赶马人被称为马帮,他们在将近2250公里的深山悬崖间长途跋涉,他们以那种长期漂泊走四方、长期在野外风餐露宿的生存方式,横穿中国腹地,并赋予了这条汉藏古道浪漫而传奇的色彩。过去,进入藏区的道路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水上航运完全是噩梦,而陆上因无法使用车辆,只能靠骡马、牦牛和人驮运货物。从一千多年前遥远开放的唐朝,茶马古道形成之初,到动荡混乱的二战时期,藏客们一直前赴后继地走向茶马古道,茶马古道的繁盛,就是这样由来来往往的藏客——马帮,一步一步踩踏出来。
雪山奇景——茶马古道上的不朽传奇

  沿着曲折的青石路上行,天色晦暗,游客稀少,静得一丝声音都没有。路边客栈的门外偶尔有个熏得漆黑的水壶,底下架三五根劈柴,壶口丝丝蒸汽纠缠,盯着多看两眼,人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恍惚起来。今天的丽江本身也像魔法,每当夜幕降临,“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的门就会打开,灰瓦白墙变成布景,远道而来的摩梭姑娘在电声乐中扭动腰肢,四方街的河灯漂起来,或明或暗,点燃那些或长久或短暂的爱的迷梦。丽江到中甸只需大约半天时间,我们驾驶的途观在雪山峡谷间盘旋前进。高原的天空轻薄透明,金色的阳光透过全景电动天窗暖洋洋地洒下来,低处层层林海,高处白雪皑皑,把头靠在椅背上。
昌都:茶马古道上的枢纽及其古代文明

  以今昌都为枢纽的茶马古道很早以来就是一条今川、滇、藏三地古代氏族人群进行交往联系的重要通道,这一事实,不但从敦煌古藏文写卷P.T.126II中可得到充分说明,从考古文化遗迹上同样可得到有力的印证。在今川西高原的甘孜、阿坝两自治州境内和滇西北横断山区一带,发现了大量的石棺墓,俗称“石棺葬”。这种石棺葬在眠江上游地区、雅碧江流域和金沙江流域地区均有较为密集的分布。川、滇西部地区的石棺葬虽存在某些地方性差异,但其主要特征和文化面貌在总体上趋于一致,其时代则是从商周一直延续到东汉。
甘肃徽县“走马帮”演绎现代茶马古道故事

  每日清晨,伴随回荡在空旷山间的清脆驼铃声、男人吆喝声,甘肃徽县一支拥有60多人、160余匹骡马的浩荡驼队,开始在崎岖的山间弯路运送货物,演绎着现代茶马古道的故事。这支名为“麻沿”的驼队,成员大多来自该县麻沿河乡熊北村。日前记者来到该村时,驼队正前往陕西凤县,承担电力线路架设的材料运输任务。当地老人说,这里山大沟深,自古以来,每家每户都用骡子作为运输物资的唯一交通工具,去集市办年货、盖房驼砖、婚丧嫁娶……骡子都发挥了很大作用,“小时候家里很穷,赶一趟集市要走一天,买的货也多,在这里骡子比牛值钱。”
相关链接
·从茶马古道走出的现代邮政
·昌都交通:从茶马古道到四通八达
·茶马古道的变迁与保护 六省区携手共同研究
·川藏茶马古道的形成与历史作用
·茶马古道:超越现实的人文之路
·Mark Jenkins:失落的古道——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上汉源清溪梨花依旧笑春风
·千年茶马古道演绎悠悠藏茶情
·芒康县依托“茶马古道”发展特色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