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主编信箱
首页 > 专题荟萃 > 2012年 > 暨南大学在藏采访 > 新闻报道

走基层我行我动,实践中求知求解

时间:2012-10-18 | 来源:西藏人权网 | 作者:周文辉

   暨南大学实践教学探出新路
             
   历时62天,行程2万余公里。6月26日至8月28日,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17名学生,在喻季欣和陈喆两位老师的带领下,走戈壁、上高原,分赴新疆喀什和西藏林芝地区开展深度采访调研、捐资助学活动,到边防哨所受教慰问,和农牧民同吃同住,在基层一线深入实践,探索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方法新课题,收效十分明显。

   采访:做最富于行动的新闻人

   新疆和西藏是新闻富矿地区,但远距离采访也面临着许多难以预测的困难。6月29日新疆和田发生劫机事件时,采访团刚抵达新疆,次日,新疆西部发生6.6级地震,采访团被迫滞留火车站四个多小时。8月5日,林芝地区波密县发生4.2级地震时,师生们也正在邻县采访;8月11日,从察隅县结束采访返回途中,唯一进出察隅的公路遇到塌方,队员们又被滞留一天多。

   7月的喀什户外温度将近40摄氏度,为采访广东对口支援的疏附县广州工业园项目,队员们冒着酷暑,扛着摄影器材奔走沙漠公路和戈壁荒滩,一天下来,摄像机的背带将他们的肩膀勒出了深深的印痕,衣服让汗水湿透。为拍摄墨脱公路,陈喆老师带着3位男队员,每人背着20多公斤的摄影器材徒步行进,在贡嘎拉山冰川,晚上气温只有不到10度,4个人挤在一个帐篷里过夜,抱团取暖。

   “我行我动,意在培养最富于行动的新闻人。富于行动,是方法也是执行力。”提出“我行我动”理念的喻季欣教授这样告诉记者。

   通过采访,学生们既写又拍,广泛锻炼了全能记者的各项业务技能,在心理素质上也得到了磨练。在喀什采访时,由于水土不服,加上工作强度大,队员肖兆路有两天发起了低烧,但是他一直坚持工作,作为摄像记者的他不愿意错过每一个镜头。他说:“做新闻从来都不是轻松的工作,这次活动让我有了更深刻体会。但行动既是挑战,也是新闻工作的乐趣所在。”这个原本个性有点粗心大意的男孩,在开往乌鲁木齐的火车上就丢掉了自己的手机,但是每次采访时却能做到提前一晚检查好自己的所有设备。

   62天的行动中,暨大师生共采访广东援藏援疆干部56人,各族干部群众78人,收获了大量的一手素材。广东省第六批援藏工作队领队、林芝地委常务副书记李雅林这样肯定这次活动:“这种深入老少边远、戈壁荒漠、雪域高原的远距离、大范围、长时间大型采访调研,在前来林芝采访的国内媒体中也不多见,新闻院校更是稀少,体现了‘我行我动’的创新与勇气。”
       
   调研:在国家战略中感悟时代主题

   在采访调研中,以农牧民安居工程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给了同学们深刻的印象。“民生为重,富民优先”,到2011年底,喀什地区建设安居房80022套,全地区6万余户农牧民住上了安居房,而林芝地区到2011年底共累计投入资金30亿多元,完成安居工程26000余户,受益人口达13万余人。

   队员们所到之处,沿途尽见一户户民族特色浓郁的崭新农牧民安居房,呈现一派祥和、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面貌,完全颠覆了大学生们原本对新疆西藏游牧民传统生活的印象。波密县岗云村藏族牧民白玛家,农庄式的庭院高大敞亮,成片的牧场牛羊成群,让队员们仿如进入了影视剧中的贵族庄园。白玛给队员们满上香浓的酥油茶,告诉未来的“准记者”们:在他们村,家家户户都是如此。深入村庄,的确如他所说,岗云村在国家政策和广东对口支援下,以发展旅游和市场经济致富,农牧民们过上了富庶的现代生活,令队员们大开眼界。

   来自香港的大四学生陈梓斌是西藏组队员,原本他对内地的政策并不了解也不“感冒”,但通过实地走访亲身体验,他有了些新的感触:“境外媒体有时候不大相信内地媒体对西藏的报道,觉得过于宣传。但其实只要亲自来多走走,就可能有会更多的认同。”

   大四学生杨小静则在总结中写道:“我们看到的成就与国家对口支援的战略密不可分,对我而言,这不再仅仅是一个个反映建设成就的数字、不是一个个文件——而是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我从被访者的口中真切感受到了他们生活变化的喜悦。”

   公益:传递爱心完善人格

   “传递中华大爱”是暨南大学本次活动的一个主题。在出发之前,师生们就积极奔走,得到一家热心公益的企业赞助,暨南大学附属小学的小学生们也专门为西藏、新疆的小朋友们制作了绘画作品和贺卡。队员们拍下视频,录下祝福,带上物资,分别捐赠了喀什地区疏附县铁日木乡中心小学、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达布达尔乡小学,林芝地区林芝县更章门巴民族乡完全小学、墨脱县背崩乡希望小学一共四所小学,并以团队名义资助了两名家境贫困的塔吉克族小学生。

   更章门巴民族乡完全小学是他们在西藏捐赠的第一所小学。捐赠仪式一结束,采访团成员就把电子琴、篮球、乒乓球等文体分到小同学们手中,教小同学们弹电子琴,和他们一起打球、下棋,一起画画、唱歌,破旧的教室里充满了欢笑、快乐。研二学生张曦说:“当看到小朋友们兴高采烈地玩起来的时候,我们用手中的镜头记录着他们的笑脸,不知不觉就被感染,融入到了他们当中。”分别时刻,许多队员还在忙着跟小朋友们合影,留下彼此姓名和联系方式,直到司机鸣响客车,“再见”说了四五遍,队员们才依依不舍地上车离开。车辆远去,透过车窗看着小朋友们还站在校门口不停挥手,队员王宝龙心里有了触动:“我们的捐赠物资有限,但我们可以给这里的小朋友带去快乐,我们真挚的情谊,他们也都能感受得到。虽然以后未必能够常来,但却可以保持长久的联系。”

   “我行我动”采访团还当了一回“爱的使者”。在疏附县人民医院采访时,该院副院长、广州援疆队队员徐波博士在接受采访后请采队员们带一件生日礼物给他的妻子。原来,他妻子叶璐参加援藏工作现任林芝地区妇幼保健院副院长,不久前刚过完生日,徐波却没有送生日礼物,因为从喀什邮寄物品到林芝需要近两个月的时间,还经常发生遗失邮件的状况。采访团的队员们都被这对年轻的援疆援藏干部所打动,专门为徐波拍下一段视频,录下他对妻子的真情祝福。在广州的同学又专程到徐波老家湖北孝感拍下了他女儿的视频。8月4日晚,“我行我动”采访团在林芝请叶璐观看队员们精心制作的视频,并送上徐波的礼物。当叶璐被丈夫感动得热泪盈眶时,几个女队员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大家既被他们真诚的一家小爱和无私奉献的援疆援藏大爱深深打动,也为“我行我动”这一次特别的爱心传递而深感欣慰。

   感动:我行我动中收获真知真情

   7月12日,“我行我动”采访团新疆组来到帕米尔高原红其拉普哨所,看望、慰问边防官兵。这里海拔5200多米,“天上无飞鸟、地上无寸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六月下大雪、四季穿棉袄”,被称为“死亡之谷”。当队员们看到同龄的边防战士们一张张高原红的朴实脸颊,由于高原反应而指甲发黑的双手,了解到边防战士们长年坚守、默默奉献的艰苦生活,采访团的队员们感动得泪流满面,一位女队员还产生了要当一名军嫂的心愿。送上一批实用的物资后,每位队员都上前紧紧地拥抱着每一位战士,久久不愿松开。

   “我行我动”队员们也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9月刚开学,回到广州的“我行我动”新疆组队员唐瑶给喀什古城一户维吾尔族人家的小孩邮寄去了她精心挑选的书包和文具,那是她拍摄喀什古城时认识的当地老百姓。她说,采访的时候,这一家的老爷爷让她在家里随意拍摄,跟他们一家人一起吃饭,唠家常,完全不当她是外人。

   西藏组的大三学生梁星月在林芝八一镇拍摄藏族服饰时,一家布庄的老板王富香亲自制作了一件精美的工布藏族连衣裙送给她,“我们有缘,要不是你从广州跑那么大老远来林芝,我们还不认识呢!这是我的一份心意。”

   采访过程中,队员们也常常为援疆援藏的干部们所感动。他们每个人背后都有感人肺腑的故事。跨越千山万水,他们从祖国南部来到西域边陲,面对不同的地理气候、文化传统、政治环境,甚至身体出现结识、心脏肥大等各种状况,但他们乐观向上、积极拼搏的精神令人动容。

   对于队员们而言,更令他们感动的是这些干部的浓浓故乡情。朱海威在总结中写到:“远方的爱人和孩子、父母,这是援建干部们共通的泪点,采访时一提起这些话题他们就眼眶泛红。而对于我们这样一群大学生,他们能敞开心胸,无话不谈,也许也仅仅是因为我们来自他们的家乡广东。”

   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采访团专门开辟了“我行我动”官方微博,随时发布采访素材和队员们的感想。队员们都认为应该通过自己的笔和镜头,将所采访到的人和事传播给更多的人知道,展现出真实的新疆和西藏。目前,视频、文字、图片作品都进入紧张的后期制作,实践成果将以多种形式呈现。

责任编辑:格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