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主编信箱
首页 > 专题荟萃 > 2012年 > 盘点2012援藏成果 > 相关

北京援藏干部的“西藏情结”

时间:2009-03-12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周岩 牛琪 索朗罗布

 

3月11日,北京援藏干部在拉萨河谷植树。 当日,在拉萨市工作的50多名北京援藏干部来到堆龙德庆县羊达乡,进行植树活动,创建“援藏林”。 
新华社记者 索朗罗布 摄

    3月11日,北京援藏干部在拉萨河谷植树。 当日,在拉萨市工作的50多名北京援藏干部来到堆龙德庆县羊达乡,进行植树活动,创建“援藏林”。 新华社记者 索朗罗布 摄

    新华网拉萨3月11日电(记者周岩 牛琪 索朗罗布)北京市妇产医院的医生谢丹去年夏天决定援藏工作一年时,并不知道离家的路是那么艰难。

    “三岁的儿子在我出发当天开始发高烧,此后三天三夜哭着找妈妈。后来家人告诉我,他得了肺炎。”谢丹说。

    来自北京的第五批援藏干部、西藏堆龙德庆县委书记孙德锐(左一)等在藏族农民家品尝酥油茶。 2008年6月中旬以来,来自北京、上海、山东等地的850多名第五批援藏干部陆续抵达西藏。他们将在西藏7个地市、74个县(市、区)及自治区直属机关工作3年。 新华社记者 索朗罗布 摄 

    植树节前夕,36岁的谢丹和50多名北京援藏干部一起来到拉萨西郊的堆龙德庆县羊达乡,在拉萨河支流堆龙河谷植树造“援藏林”。

    谢丹现在拉萨市妇幼保健院担任医师,同时为这里的同行提供必要的业务指导,如严格产前检查,筛查先天和遗传性疾病和降低剖腹产率。

    “在拉萨,绝大多数孕产妇现在都愿意到医院分娩。每天来我们医院做产前检查的孕产妇有100人左右。”谢丹说。在西藏,农牧民享受免费住院分娩,住院分娩的妇女和她们的陪护者还可以得到30元和20元的奖励。

    援藏7个月了,谢丹对西藏最深刻的印象是“景色美、民风朴实”。“很多病人是牧区来的,不会讲汉语,但一听说我是北京来的医生,都会热情地和我打招呼。”她说。

资料图片:2月26日,藏族农民向北京石景山区的援藏干部、西藏堆龙德庆县委书记孙德锐(左一)敬青稞酒。 

    刚到拉萨不久,谢丹遇到一个牧区来的藏族产妇。“她有点紧张,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准备剖腹产。我为她检查后,鼓励她自己生。第二天,她顺利地生下了一个健康的男孩。她的丈夫对我感激不已,紧紧地握着我的手,很久不放。”

    西藏美丽的景致和西藏民众的热情和友善,极大地缓解了援藏干部的思乡情绪,也让这些北京人逐渐爱上了这里。

    堆龙德庆县人民医院的外科医生李嘉说:“西藏景色好,人也好,大家有机会都应该来这里看看,或者工作一段时间。”

    李嘉来自北京宣武医院。去年夏天报名援藏时,儿子刚刚一岁。今年春节回家探亲,孩子已经不认识爸爸了。

    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各对口支援单位先后选派5批3700多名援藏干部。援藏干部都是自愿报名进藏工作的,大多数人年龄在30岁到45岁之间,他们的配偶独自承担起照顾老人和小孩的重任。

    “真的希望媒体替我们向家人道一声谢谢。他们太辛苦了。”谢丹说。如今,谢丹3岁半的儿子已经认识了中国地图上的每一个省份,常常指着西藏自治区说:“妈妈在这里”。

    尽管进藏前都接受了严格的体检,高原缺氧的环境和恶劣气候还是极大地考验着援藏人员的健康。

    堆龙德庆县县委书记孙德锐在西藏工作快两年了,为了健康他戒了烟酒甚至不再吃肉,却仍需要吃药稳定血压。夜里睡不着觉的时候,他常常去青藏铁路沿线巡视,慰问护路队员。“夜晚他们又冷又孤单,我去了他们会感觉好些。”

    堆龙德庆县有一支350多人的护路队,确保火车安全通过县内72.5公里的铁路。

    孙德锐6岁的儿子在北京上小学,去年来西藏过暑假,也深深地爱上了父亲工作的地方。“小孩子适应能力很强,完全没有高原反应,在这里又蹦又跳很是开心。”

责任编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