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主编信箱
首页 > 专题荟萃 > 2012年 > 盘点2012援藏成果

援藏投入 广东居首

时间:2012-10-08 | 来源:羊城晚报 | 作者:陈道 蔡弘

  察隅县竹瓦根镇巴嘎小康示范村村支书多吉在自家玉米堆前剥玉米

波密县农业局副局长、承担科技援藏任务的肖国鑫(左)在给扎木镇桑登村农民马达指导天麻种植技术

  对于即将到来的国庆假期,西藏林芝县的藏族青年扎西次仁做好了繁忙的准备。作为广东援藏工作队首批送往广州技术培训的农牧民之一,2011年学成归来后第一个创业,他先是办起了钢窗小作坊,每月能赚几千上万块钱,现在,他觉得办砂石场更能赚钱。他所在的米瑞乡,正在进行广东援藏项目的旅游公路的大规模修建。几天前他花5万多元买了辆装载机,和他的兄弟办起了砂石场,为援藏项目提供砂石,忙得不可开交。他告诉羊城晚报记者,广东援藏让他有机会到广州学习,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技术,普通话也讲得流利了。现在援藏建设又为他提供了创业挣钱的好机会。他真诚地说:“广东援藏,扎西德勒(欢迎和祝福)!”

  助“西藏江南”成经济明星

  西藏林芝是广东对口支援地区,而扎西次仁,只是广东援藏惠及藏族农牧民中的一个代表。

  国庆前夕,羊城晚报记者来到林芝采访,处处可见广东17年援藏的显著成果。地委所在地的八一镇,水量丰沛、清澈碧蓝的尼洋河穿城而过,河的两岸新楼林立,街道整洁,“这座体育馆是广东援建的,那条商业大道是广东援藏资金改造的……”援藏干部自豪介绍着,广东路、广州大道、广东广场,无不显示林芝和广东的紧密联系;即使是中印边境上的小山村,也留下了广东支援的深刻记忆。西藏农牧民新建的蓝顶红色木板墙新居,由广东资金支援,屋顶的太阳能热水器,“广东援赠”的红色大字远远可见。 

   遵照中央政府指示,广东从1995年起选派干部对口支援林芝地区,至今共派出了六批共218名援藏干部。前5批共投入援藏资金17.37亿元,建设项目720个。从2010年7月开始为期三年的第6批援藏,支援力度更大。中央规定,以广东省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1%。为每年对口支援资金量,那么“十二五”时期,广东援藏资金高达21.23亿元。广东第六批援藏工作队领队、林芝地委常务副书记李雅林告诉记者,第六批三年援藏的资金量达11.75亿元,加上实物援助,有望接近过去15年的总和,为对口援藏各省份之首。

  林芝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雅鲁藏布江中下游,是川、滇入藏的必经之地。因自然资源丰富,有“西藏江南”之称。下辖林芝、米林、工布江达、墨脱、波密、察隅、朗县7个县,总面积约11.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9.5万人,藏族人口占90%以上。对于林芝,李雅林有更形象介绍:“人口是镇一级的,面积是省一级的。”

  广东省支援林芝、波密、察隅三个县及察隅、易贡两个农场,支援力度非常大。如此大的资金支援,如何更能发挥效益?怎样才能促进林芝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李雅林介绍,以广东省长朱小丹提出的“民生为重、富民优先”为原则,“向基层倾斜、向农牧民倾斜、向产业倾斜”,创新管理模式、援助机制、资金调配方式和项目监管制度。除民生项目外,重点抓旅游,打造八一镇福清河景观带建设及民族特色化改造、鲁朗国际旅游小镇、波密县城一江两岸建设和察隅县僜人民俗村。

  如今的林芝地区已是西藏的“经济明星”,GDP增长、农牧民人均收入等指标,均在西藏自治区前列。西藏自治区原党委书记张庆黎对广东援藏给予高度评价:“领导重视程度最高,支援力度最大,干部表现最好,援藏效果最显著。”

  助边境小山村修路建房

  援藏效果如何,最有发言权的还是藏族同胞。察隅县竹瓦根镇扎拉村农牧民泽培和四朗卓玛夫妇深有感触。

  察隅县是林芝地区最边远的县,离八一镇近600公里,路途遥远且艰险,很多路段沿悬崖峡谷前行,脚下是湍急的江水,还要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而扎拉村,在察隅县城还要往中印边境方向前行。即使是如此边远的山村,也没被援藏工作组落下。

  泽培所在的村子,被察隅县援藏工作组确定为小康示范村建设点,投入援藏资金400万元,实施村道硬道化、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工程,其中安排100万元修建了20个种植蔬菜的塑料大棚,另外,还每户补助一万元进行热水沐浴、厕所改造等。泽培家的房子是2006年获政府补助建起的安居房,现在还建起了太阳能热水沐浴,改造了厕所,生活更好了。

  泽培夫妇告诉记者,由于广东的援助,改善了生产条件,现在种水果、青稞、上山挖天麻等收入,每年有1万多元,另外,中央财政生态林补助每户每年6500元,边境地区补助每人每年800元,他们感到很满足。泽培的三个女儿在林芝地区中学读高中,从去年开始,在原有的学前教育以及9年义务教育“三包”基础上,国家对西藏地区农牧民子女高中阶段也实行“三包”,就是免学费、包住和吃饭免费。泽培夫妇很感谢国家和广东的支援。 

    助易贡茶场改善经营

  援藏不仅仅惠及农牧民,国有农场的职工也同样受益。林芝地区易贡茶场,据称拥有全国海拔最高的茶园。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多,茶场经营不善,拖欠社会保险费等各项债务达2732多万元,致使职工无法退休,全场职工670多人,98%为藏族,低保人员达498名,干群关系十分紧张。

  援藏干部、易贡茶场副场长周喜佳告诉记者,在列入广东第六批援藏对口支援单位后,投入4000多万元援藏资金,改造茶场,通水、通电等,并挨家挨户做家访,完成了长期受泥石流灾害威胁的茶叶一队89户居民的整体搬迁工程。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免除了历年欠缴的社会保险缴费2183万元,解决了职工无法退休问题。

  此前易贡茶场茶叶年总产值不到50万元,茶叶鲜叶收购价格每斤最高只有20多元。援藏工作组进驻后,邀请专家考察,选派26名干部职工到广东等地学习茶叶加工技术,注册了“雪域茶谷”商标,通过购置新设备,提升茶叶品质。现在易贡极品茶叶售价每斤1万元,而过去同等的鲜叶制作的茶叶售价每斤只有500元。今年全场产值有望达到800多万元,利润300多万元。

  茶叶卖了好价钱,最高等级鲜叶的收购价格也从过去的每斤50元提高到现在的每斤150元。茶叶一队藏族职工德吉告诉记者,援藏工作组进场之前,她每年采摘茶叶的收入只有一两千元,现在鲜叶收购价提高了,茶园管理更加努力,鲜叶产量也随之提高。现在她每年收入有1万多元。

  周喜佳感慨地说:“通过努力,解决了那么多遗留问题,茶场终于可以给职工发工资,买社保了!”

  援藏干部印象

  广东第六批援藏工作队的每位队员,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林芝地区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他们不顾记忆力衰退、掉头发、肝脏肥大等高原反应,为林芝发展稳定倾注心血,涌现出不少先进典型。如:广东省15年来首次延期的援藏干部之一的易贡茶场党委书记黄伟平;推进林芝县旅游跨越发展的林芝县委书记蔡家华;创新援藏思维,以建设坚强可靠的民兵队伍为抓手,开展扶贫帮困的察隅县县委书记郑新强;还有“当主人不当客人”的波密县常务副县长曾德峰以及推动波密人工天麻种植的产业化,将天麻育种时间从2年缩短为1年的波密县农业局副局长、承担科技援藏任务的肖国鑫等。

  援藏干部语录

  “援藏经历是人生的宝贵财富。”

  ——优秀援藏干部、林芝地委副秘书长陈晓明

  “冒着生命危险援藏,不做出一番业绩,既对不起组织,也对不起自己。”

  ——优秀援藏干部、察隅农场党委书记郑党贞

责任编辑:秋菡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