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主编信箱
首页 > 专题荟萃 > 2013年 > 庆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建州60周年 > 60年巨变

辉煌60年 “金鼓”福地谱新篇

时间:2013-09-16 | 来源:四川新闻网 | 作者:

  “金鼓”福地谱新篇 风雨兼程铸辉煌

  ——建州60周年阿坝县辉煌历程

阿坝县中心街旧貌

  阿坝县迎宾大道新

  【谋发展】

  半个多世纪以来,岁月悠悠,阿坝县各族儿女被封建农奴制的枷锁紧锁着。1954年,阿坝县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砸碎了封建农奴制的枷锁,从封建农奴社会一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完成了一步跨千年的历史性飞跃,一个崭新的阿坝县宣告诞生,从此开辟了阿坝县历史的新纪元,揭开了解阿坝县发展的新篇章。

  阿坝县航拍图

  阿曲河畔忆征程

  60年风雨兼程,60年长风破浪。建州60年来,阿坝县在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光辉照耀下,在中央和省、州的大力支持下,历经沧桑,艰苦创业,战胜种种困难和挫折,不断在奋进中崛起,实现了历史性的变迁和跨越,谱写了一曲曲动人壮丽的新篇章。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阿坝县各族儿女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在西部大开发的鼓点激励下,求真务实,励精图治,团结奋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全县呈现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大幅改善的良好局面。

  建县之初,阿坝县属于以牧业为主的县,经济发展起步晚。生产计划编制和实施经历了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较长时间只有农业、工业、运输生产计划,没有一个全面完整的生产计划。

  1958年实行民主改革的时期,经济发展的方面是以大农业为主,逐步发展工业,工农业总产值为562万元。民主改革后,彻底废除了草山、土地的土官所有制,一切基本生产资料属于劳动人民共同所有。

  “六五”计划时期,全县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贯彻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经济方针,逐步减少指令性计划。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055万元。“七五”时期,阿坝县兴办了二轻企业和乡镇企业,以畜产品加工为主,大力发展畜牧业生产,前四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708万元。

  改革开放后,阿坝县社会经济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历届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抢抓西部大开发等历史机遇,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呈现出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截至2012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1629万元,同比增长14.6%,增速居全州第4位。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6872万元,同比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2618万元,同比增长62.5%;第三产业增加值32139万元,同比增长12.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150元,同比增长23%。

  “金鼓”福地展新颜

  60年来,勤劳智慧的阿坝县各族人民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过去,阿坝县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不前,存在着耕作方式原始、畜群结构不合理、管理粗放、生产工具简陋等问题。如今,阿坝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抓住国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牧民定居工程等机遇,抓好“东北部牧业经济带、中部综合产业经济带、南部特色农业经济带”建设,着力打造特色牦牛、特色青稞、小尾寒羊、藏系锦羊、反季节蔬菜、道地中药材6大产业,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

  “正二月,雪封山;四五月,泥没脚;七八九,正好走;十冬腊,学狗趴”。过去,阿坝县交通十分闭塞。如今,按照“打通出口、改善路网、建养并重”的总体思路,阿坝县致力于通省县骨干路网及通乡、通村道路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显著加强,全县交通骨架基本形成。同时,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

  与此同时,阿坝县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昔日,阿坝有一所小型私塾,没有正规学校。如今,阿坝县有中小学校、幼儿园34所,12669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自2009年实施藏区“9+3”免费职业教育以来,有732名学生到内地职中就读,目前,有174名“9+3”毕业生实现就业;自2010年实施“异地双语教学”以来,已择优选取了900余名学生到汶川水磨中学学习。同时,该县进一步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十一五”期间,投资5360万元,完成十年教育行动计划;投资12722万元,完成4所异地育人学校建设任务;2012年,又投资15000万元实施阿坝县双语寄宿制完全中学项目建设。

  过去,无专门医疗和业务管理机构,人员、药品紧缺,设备简陋。如今,全县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专业人才素质进一步提高,新建的阿坝县人民医院以其完备的设施和良好的服务,为川、甘、青三省农牧民群众提供着较优质的医疗服务。“新农合”全面覆盖,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初具规模,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

  过去,阿坝县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单调,如今,该县不仅实施了广播电视双覆盖工程,90%以上的群众不仅能收看到包括州、县藏语频道在内的64套电视节目。而且,该县还开通了藏汉语《阿曲河之声》调频广播,组建阿坝县莲宝叶则艺术团,经常性深入开展“四下乡”等各项文化惠民活动。

  近年来,阿坝县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重点,切实把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扩大实事涉及的领域,丰富惠民内容,加快民生工程建设步伐,不断改善广大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民政救助、五保供养、低保等社会保障能力明显提高。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展未来,信心百倍增。县委、县政府将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以“发展强县、科教兴县、和谐安县、依法治县”的工作思路,勾画出了阿坝县发展的美好蓝图。而今,全县各族儿女正以高昂的激情,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阿坝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中谱写新的篇章。

  【话变迁】

  60年来,阿坝县各族群众同全国人民一样,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古老的雪域大地发生了沧桑巨变,各族群众也正是在党的各项富民惠民行动的实施中,过上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幸福镜头一】 “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土房子变成了楼房,农村的变化是越来越大,环境越来越美,生活越来越好,这得感谢党的好政策。”洛尔达乡村民容戈激动地说:“我当年结婚住的是土坯房,家里只有一件家用电器——手电筒。儿子结婚时,住的是二层小楼,冰箱、液晶彩电、全自动洗衣机等现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幸福镜头二】 “在政府的帮助下,2009年底我们全家搬进了定居房,如今,家里用上了电灯、电视和冰箱,日子大变样了!”阿坝县麦尔玛乡定居新村牧民求科幸福地说道。据求科介绍,实施高标准定居给该村牧民的生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牧民家庭开始拥有电视、冰箱、VCD等现代家用电器,定居牧民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长期以来困扰农牧民的就医、入学困难等问题也得到有效解决。

  【幸福镜头三】 “我们将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紧紧抓住藏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战略,围绕‘加快发展、构建和谐、实现富裕’的工作主题,充分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构建绿色阿坝、魅力阿坝、商贸阿坝、和谐阿坝。”面对未来,阿坝县县长苏均信心满满。阿坝的建设者们用勤劳的双手为阿坝的进一步发展描绘了宏伟的蓝图,阿坝老百姓的日子也更有了盼头。

  如今的阿坝,高楼耸立,街道宽阔,游人如织,百姓幸福。党的一系列富民政策不仅让各族群众收获了“真金白银”,使老百姓过上了殷实的生活,还让他们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建州60年来,民生工程持续实施,教育、卫生、就业促进、社会保障工作全面推进,造福了阿坝百姓。如今,勤劳、朴实、智慧的阿坝县各族儿女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正沐浴着改革的春风,奏响发展的号角,踏着和谐的节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谱写新的乐章。

  【大事记】

  阿坝县大事记

  不平凡的60年中,阿坝县在历届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将积弱积贫的土地改变成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金鼓”福地。让我们在阿坝人民载歌载舞欢庆建州60年的重大日子里,一起走进阿坝的历史,回眸阿坝一路走来的辉煌。

  1951年8月,阿坝地区和平解放。

  1955年11月,第一条公路成(都)阿(坝)公路全线通车。

  1956年3月,正式完成建县;是年,首次从外地引进13只新疆细毛种公羊,开始对本地藏系绵羊进行杂交改良。

  1959年,第一条县道公路阿(坝)安(羌)路竣工通车。

  1960年,阿坝县邮电局正式开办长途电话。是年,建立县农场。

  1962年,阿坝县建立初级中学。

  1965年,汶川汽车运输公司开通马尔康至阿坝县客运路线。

  1984年,阿坝县最大水电站安羌电站破土动工。1987年10月,正式投入运行。

  1996年,从黑龙江双城市亚麻研究所引进“双亚五号”,在县农技站试种1.33公顷。

  1998年,启动阿坝县第一期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项目。

  2003年,阿坝县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两亿元大关。

  2005年,阿坝县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命名为“省级双拥模范县”。

  2009年,州委在阿坝县实施“7+1”工程。

  2012年,阿坝县南岸新区建设项目正式启动;是年,制定《阿坝县2012年就业再就业促进工作方案》,《阿坝县2012年城乡青年创业就业贷款管理实施办法(试行)》、《阿坝县妇女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富民惠民措施,从资金、技术、培训等方面,不断提高全县大中专毕业生的创业就业渠道。

责任编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