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主编信箱
首页 > 专题荟萃 > 2014年 > 2014西藏纪行 > 走进日喀则

西藏拉孜: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留客名片

时间:2014-07-24 | 来源:中国新闻网 | 作者:杨柳

  原标题:西藏拉孜: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留客名片

  随着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名录,拉孜藏刀和拉孜堆谐好似两颗明珠“包了浆”,愈发晶莹剔透。

  普达瓦是拉孜藏刀锻制技艺的第六代传承人。13岁跟随舅舅多吉杰布学习藏刀锻制的他,如今已近六旬。“舅舅曾在扎什伦布寺为十世班禅锻制藏刀”。说起这件事,普达瓦嘴角上扬,透着一丝骄傲。

  藏刀锻制技艺已传承五六百年之久。“在清光绪年间,西藏江孜人民抗击英军入侵时,拉孜藏刀就是最好的兵器。”普达瓦说。

  制胚、焊接、锻造刀刃、打磨、刻花、抛光等12道工序,锻造1把60公分长的藏刀要历经12天。而要想掌握这门技艺,至少需要4年。

  如今,儿子多吉占堆已成为普达瓦最得意的徒弟。但普达瓦说:“儿子从18岁开始学,也曾经想过放弃,因为锻制藏刀不仅要先学打铁,还要在刀鞘上手工雕出珠穆朗玛峰、龙、凤等图案来。真想成为传承人比外出打工难多了。”

  这些年来,普达瓦和儿子年收入超过十万并非难事。尤其在被列入“非遗”名录后,宣传力度更大,藏刀的销路也更广了,不仅许多游客慕名到家中购买,也有不少人前来拜师,学习藏刀锻制。

  “只要用心学,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我都教。”普达瓦相信藏刀锻制技艺不会失传。他已做起扩大规模的打算,“不是为了钱,而是要将藏刀锻制技艺发扬光大”。

  同样,怀揣着传扬“非遗”梦想的还有67岁的拉孜堆谐代表性传承人拉巴。堆谐舞蹈明快奔放,仿佛藏族的踢踏舞,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而拉孜县素有“堆谐”故乡的美誉。

  从小就喜欢唱歌跳舞的拉巴,退休后组织起了团队。他不仅整理、研究传统堆谐的唱词、曲谱、舞蹈步法、舞蹈身段等内容,还在传统舞蹈的基础上新编了40多支舞蹈。眼下,已登上过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以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舞台的拉孜县民间艺术团渴望着更广阔的前景。

  “走出西藏,走向世界”,拉巴说。“我一定要把堆谐传承下去。即便有一天我自己不在了,舞蹈还在。”

  拉孜县委书记张劲松对中新社记者说:“现在关心西藏传统民间艺术的人愈来愈多,我们也在考虑如何更有效地‘请进来’和‘走出去’。”

  张劲松告诉记者,在国家投资2000余万元人民币的支持下,拉孜县搭建了堆谐文化演出中心,也在培养演出人员、打造精品节目。地处318国道和219国道的必经之处,经过拉孜县的游客非常多,但拉孜县过去却没有抓手将游客留下来。

  “现在,我们希望把客流的‘流’变成留下的‘留’。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有力的抓手。这可以推动拉孜县住宿业、餐饮业和旅游纪念品等方面的经济发展,还可以在家门口拉动就业,提高农牧民的生活幸福指数。”张劲松说。

  张劲松表示,拉孜县计划将这些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多地带出国门,展示给全世界。“这不仅是对西藏历史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是对西藏文化、对中华文化的发扬。”

责任编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