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主编信箱
首页 > 专题荟萃 > 2014年 > 第四届西藏发展论坛 > 议题二 西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西藏对于文化多样性的贡献

时间:2014-08-08 | 来源: | 作者:

  西藏对于文化多样性的贡献

  西藏文化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奥地利)李夏德

  概要:

  作为一名汉学家,我曾于1974至1975年间在中国学习,随后,先后在人民公社和北京一家炼钢厂工作。我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去过西藏。现在,作为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的外方校长,我见证了中国过去40年的历史发展,见证了中国人民充满希望或绝望的时刻,这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中国作为世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更是成为了发展的推动力。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世界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从冷战时期的两极对抗到如今的多极化发展,世界各国携手走上了全球化的道路。然而,在世界经济越来越互相依赖的同时,文化的多样性也变得愈发重要。生物学知识表明,单一作物种植注定会失败,这样的作物抗虫害能力弱,最终必将消失。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以及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促进,才能带领人类向前进化。

  中国将文化多样性的公理代入了政治领域。回首历史,例如在唐代,从中亚传入的各种文化的影响就极大地丰富了当时中国的社会与文明。中国对于文化多样性的体验不仅仅来自与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接触,同样也是基于自身历史的综合推动力,直到如今成为拥有50多个少数民族的国家。在外界眼中,中国的财富实力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经济参数,事实上在过去30年间,中国的经济发展成果惊人,但生态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然而,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讲,中国的财富是上千年知识与智慧积累的结果,这些知识与智慧记载在书籍中,传承了一代又一代人。这是儒家与道家文化互补的结果:儒家文化推崇以理性主义经营一个家庭或国家;而形而上学的道家思想,面对人类改造自然的行为,则推崇无为而治。

  《道德经》推崇无神论,而后来被引入的佛教则给中华文明增添了宗教成分。在过去的两千年中,中央集权的兴衰成败与意识形态结构变化息息相关。某些朝代(比如汉代)偏重儒家思想,而偏向道家思想的朝代则实行非集权化,有时甚至分裂成几个平行的王朝(如公元3世纪至5世纪间)。

  西藏与古代中原地区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渊源开始于唐朝,关于这些有很多研究正在进行中或将要进行。在一个汉学家而非藏学家的笔下,这篇文稿的重点在于,参考上述的“多样性”概念和进化论的原则,应该如何欣赏和利用西藏独特的文化。接下来我们要问,这种文化有哪些具体的特色?相对于其他文化,这种文化的出现和存在应如何解读?在一个快速发展的世界,要保护和发展这种文化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让我们先问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让西藏在外人眼中如此迷人?西藏是否被视为在科技与经济的理性世界中仅存的神话,是否代表了世俗化的现代社会对于灵性的向往?

  也许是因为西藏的独特和美丽景观,或是因为此处人迹罕至。外部的理性世界也许正需要这样一个“神话”或“世外桃源”,然后证明它是可以到达的,值得挑战冒险。

  也许是因为西藏人民对于生存的深层次探索;如何面对人生的终结,如何应对生存与死亡;特别是在这样艰苦的自然环境下,生命的意义何在。

  在不同社会之间进行的跨文化进程,必须基于并最终会转向理性发展的方向;而一个用精神力量解释人生命运、拒绝发展或不再发展的社会,必然会经历艰难的时期,也许需要数百年的共同努力,尝试改正错误,克服误解和不信任。

  西藏文化的独特性可以被认为是在理性世界中引发对于合理性基础的反思,正如《道德经》中以“二分法”作为一种世界观,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推测出第三种本质,这种本质甚至超越了存在或不存在的概念。

  如果所有西藏文化的展示都必须扎根于理性世界的环境中,那么这种展示应该包括所有形式的物质和非物质,例如语言、文学、音乐、舞蹈、仪式、节日、绘画、建筑,还有更加基础的方面例如食物、饮品、服饰、生活习惯等等。

  在我们的世界中,各种西藏文化展示通过列举和分类已经在国际层面做出了贡献。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单中,布达拉宫和罗布林卡名列物质文化遗产,而藏戏名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已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功申遗30多个项目。

  在此,我建议,中国未来能够为西藏的仪式音乐和舞蹈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四届中国西藏发展论坛的主题为“西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上述西藏文化中应该得到保护的部分,应被当作外部世界开阔眼界的机遇,以对存在主义问题进行不同角度的思考;因此,对西藏文化的保护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西藏人的需求。

  与西藏进行跨文化交流了解的关键,无疑是胸怀悲天悯人的情怀,对西藏人民进行宗教想象。这并不意味着被迫接受这种幻想,国内外的尝试都是为了提供机遇,相互交流现代化的概念。

  今天的中国正在重新考虑定量发展和定性发展的关系。中国中央政府的努力更偏重于定量发展,也许仍会成为西藏发展的推动力。然而,一个像西藏这样文化也许会向你展示偏重定性的可持续性发展将如何给单纯的经济战略增添附加价值。

  在中国社会,自孔子时代开始,教育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作为另一个关键因素,教育将保证西藏可持续发展的机遇,也是跨文化理解合作的桥梁。

  一味保守只会停滞不前,而为了发展不顾保护文化精华,则意味着背弃过去。这两种极端均会丧失鲜活文化主体的真实性。西藏的机遇在于保护和发展的完美互补,这样的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从而使西藏所面临的挑战也能够转化成机遇,无论是对西藏还是其他地区。

  (李夏德, 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