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主编信箱
首页 > 专题荟萃 > 2010西藏“关键词”

关键词六:“天路”

时间:2010-07-05 | 来源:《西藏日报》 | 作者:唐召明

  “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哎……”6月30日,记者从北京登上开往拉萨的T27次列车,途中与许多游客一起情不自禁地哼唱起脍炙人口的歌曲《天路》,感受那神奇、圣洁、美妙的风光。

  从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到今年7月1日,由北京铁路局北京客运段京藏车队所值乘的T27/28次列车,现已安全运行1168万公里,运送旅客438万人次,从未发生一起涉及安全和服务的旅客投诉事件,架起了藏汉民族团结的桥梁。

  许多乘务员上百次到过拉萨

  在数千里青藏铁路线上,京藏车队15个班组、500多名乘务人员提出了“缺氧不缺精神”的理念,以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工作标准热情为广大旅客服务,先后推出了汉、藏、英三种语言服务,10多种藏、回菜肴,以及介绍高原风光等方面的13项优质服务。

  记者在这趟“流动的车厢”里看到,当列车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时,每当有旅客出现胸闷、头痛、呕吐、晕厥等高原反应症状时,列车长和列车员总是在第一时间出现在他们面前,和蔼地帮助吸氧、送上一杯热水或是为旅客清理呕吐物。

  京藏车队第一乘务组列车长张磊告诉记者,他和餐车主任崔小妹等多数同事在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线上已跟车整整跑了4年。4年跑了100多趟,总计上万小时。

  北京客运段副段长、原京藏车队第一任队长王长元说,京藏列车开通前,乘务员都进行了阶梯式的训练,先是到西宁,再到格尔木,最后到拉萨,对高原知识、高原业务和应急预案进行了充分学习。开通之初,每趟列车的乘坐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乘务员忍着头疼为旅客供水、服务,厨师一边吸氧一边炒菜。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逐渐克服了高原缺氧带来的不良反应,总结出了在高原上为旅客提供安全、优质服务的方法,受到中外旅客的广泛赞誉。

  京藏车队副书记、北京至拉萨开通的第一任车长张鹏和妻子徐欣同是京藏车队列车员,俩人分别在车队的第1和第13两个乘务组,夫妻俩4年中分多聚少。不知有多少次,两人在兰州车站上行和下行车的列车错车时,相望列车擦肩而过。张鹏告诉记者:“我们夫妻俩都为能在京藏车队工作而自豪,因为我们已经深深爱上了西藏这片热土。尤其难忘4年前的今天,我在首发列车上为旅客签名当‘明星’的感觉。因为T27/28次列车是首都局的进藏列车,它不仅代表着首都形象,更代表着中国形象。中外旅客对我们的信任,鼓励我们争创世界一流高原列车,永不懈怠!”

  雪域高原因路而畅

  在北京、辽宁、山东等地上学的大学生及西藏班(校)的中学生假期回家,许多都乘坐火车。他们表示,京藏列车开通后成了藏族学生们回西藏的首选,既实惠又方便,他们再也不用乘飞机了。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的藏族女生曲珍兴奋地说:“我们现在是可以常回家看看了。”

  北京西藏中学校长李士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藏族学生从北京乘飞机回西藏,如果机票不打折,往返需要5000多元;而北京开往拉萨的列车通车后,如果买半价的学生硬坐车票,一个往返仅需500元左右,费用仅为过去的十分之一。

  记者在列车上看到,车厢通道铺设了藏式地毯,餐车悬挂了金刚结,两端装饰有布达拉宫和带有藏羚羊图案的西藏手工挂毯。沿途一些建筑设计和设施更是藏文化的一道风景线:纯白色的桥体宛如洁白的哈达,拉萨河特大桥流畅的半弧型拱圈仿佛飘舞的经幡,柳梧隧道洞门是典型的藏族建筑风格,西藏境内的每一个车站都拥有一个藏语言名称……

  青藏铁路,使藏文化的传播更加广泛,同时也为藏文化更新理念、引入交流手段带来了益处。藏戏作为现存的我国戏剧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铁路开通后,随着游客的增多,藏戏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拉萨的许多藏餐馆里,游客在用餐的同时,可以欣赏到原汁原味的藏戏。

  记者在一场夜间演出时看到,前来观看的大多是游客。演员的精彩表演博得观众的阵阵掌声,其感受是“藏戏很让人入迷,虽然语言不通,但通过演员的手势和表情,能懂得剧目的内容”。

  这仅是藏文化传播一例。今年3月28日,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已在北京开馆,并举办了“雪域宝鉴——见证西藏历史、弘扬藏族文化”大型主题展。

  这里从11世纪左右的梵文贝叶经,到刻于18世纪的经版;从精巧的佛像、唐卡,到各种藏戏面具、藏药标本和历算唐卡应有尽有,尽显藏文化的独特气质。更让记者感慨的是,在“崭新纪元”厅,一座面积36平方米的大型青藏铁路沙盘模型引人注目。凹凸的沙盘和顶部动态投影结合,在投影台写一封寄给西藏的信投入邮筒,就可以看到信件随即从大屏幕飘向了布达拉宫。这一新奇的创意,让记者顿悟,青藏铁路对于藏文化的传播,是多么快捷而重要。

  据了解,青藏铁路开通后,西藏自治区文化交流活动频繁。藏族特色的节日活动,动辄吸引天南海北的几万人参加。而西藏文化周等诸多文化活动,也已跨出国门,受到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好评。

  零排放的“天路”列车

  从青藏铁路建设一开始,这条“天路”就面临着环保难题的挑战。除了线路本身的施工、设计等方面的考虑之外,怎样控制来往客流对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成了旅客列车正式运营之后的头等大事。“进藏列车上没有一张废纸、一滴污水流落在格尔木到拉萨1180公里的路段上。”王长元倍感自豪。

  为了防止列车产生的各种垃圾对沿线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进藏列车从设计阶段起,就贯彻了严格的环保标准,并在两年多的运行中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完善。在许多平常人难以想到的细节上,都采取了独特的手段。

  王长元介绍说,所有进出西藏的旅客列车车厢均采用了集水和集便装置,污物箱的容积可以满足连续运行42小时无须排放的要求;而污水箱可连续运行18小时无须排放。与之相配套,在几个经停大站使用真空吸污车进行集中排污。

  如果你乘坐进藏列车,在到达格尔木站停靠的时候,就能看到真空吸污车在站台上作业。格尔木站是全路最大的吸污中间站,配备了价值400万元的15辆真空吸污车,分成两组轮流对进出藏旅客列车进行吸污作业。

  列车上安装了专用的生活垃圾压缩机来处理废弃物,保证沿途不受污染。乘务员将车厢内的垃圾收集之后,经过压缩机处理装袋,然后在指定的车站卸载。同时,列车的车窗也经过专门的设计,在保证空气流通的同时,能够有效防止垃圾被遗弃到车外。

  “你想往窗外扔啤酒瓶都不可能。”王长元说,“如果你不相信,可以亲自坐一趟从北京西开往拉萨的T27次列车。从窗口往外看一看,线路两边一个塑料袋都没有。一看就知道青藏铁路环保工作非常成功。”

  是啊,八千里路云和月,四十小时雪与风——只因有了这条哈达似的吉祥天路,北京与拉萨,八千里的空间距离不再遥远;只因有了这趟似藏羚羊般灵动的列车,首都与雪域高原,40多个小时的时间就可以心手相牵……

责任编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