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主编信箱
首页 > 专题荟萃 > 西藏妇女 > 相关

三访卓玛:一位清丽少女到尼姑的传奇人生

时间:2010-10-15 | 来源:《西部论丛》 | 作者:徐春

  这既是一个藏区女人修行的真实故事,又是一幅以展现雪域高原为背景的民俗风情画卷;本刊通过这篇特约专稿,首次向广大读者揭开高原尼姑的神秘面纱。

  在蓝天白云、雪山草地映衬的青藏高原上,有这样一群人:身着暗红色袈裟,研修藏传佛教经典,人们很少能在现代都市中见其身影,这其中的得道者,最终还能修行成为活佛,这就是我们将要探秘的、青藏高原上的尼姑。

  一说起尼姑,我便会想到许多相识的面孔,那是一张张鲜活的生动面孔。由于人们很难有机会深入地了解她们,尼姑也就越发成为一个有故事的群体。在这其中,最值得关注的人,我首推卓玛。

  卓玛是我长期进行文化跟踪的、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人物。她出生和成长在神奇的雪域,有着深深的故土情结,同时,又与现代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她接受着严格的传统家庭教育,又强烈地感受着国际都市时尚流行风的冲击,她本身就是一个多种文化浸润的复合体。依照我首次见到她的那种种真切感受,她———应该成长为一个受众人瞩目并才华横溢的人物。

  然而,这深刻而清丽的印象,似乎在不经意间,就变成了一片片迷离的幻彩!在她身上所发生的一系列故事,真的让我深深体会到:人生是多么的无常!如果您也对这个人有兴趣,那么,请接着往下看:

  初访卓玛:清丽印象

  1995年春末,我随藏族司机尕旦一起到青海三江源采访藏族民俗文化。

  白天,我拍摄热情奔放的民族歌舞、惊艳的服饰、细密的唐卡和华丽的佛教雕塑,晚间,就在当地政府安排的多杰先生家入住。

  多杰先生祖上是贵族,家里传承下来了许多珍贵的民族文化史料。改革开放以后,他们凭借着世世代代积累的经营本事,很快富裕起来,在当地资助贫困家庭、修桥铺路,受到政府表彰。

  多杰先生与夫人阿吉就一个宝贝女儿,名叫卓玛,她便是本文的主人公,入住那天,是卓玛迎接了我们。


清丽的卓玛(右) 

  夕阳下,我们绕过一片芬芳的藏药花园,远远就看到了她的笑容:她在家门口亭亭玉立,身着粉红与白色相间的藏式夏装,干干净净,她头上插着一撮细碎的野花,胸前挂着一串串珠宝项链,她用洁白的哈达托着方形的金质酒盘,三只银杯中已为我们斟满了飘香的青稞美酒……
  传统的藏式住宅中,藏族金银装饰与百年前欧洲老式家电合璧共存,一排排明亮的酥油灯前,供奉的是灿烂的四臂观音菩萨金像,地面上铺就的是加厚的华丽工艺藏毯,优雅的藏民族古格古典轻音乐,淡淡的萦绕在我们耳边……

  卓玛家最大的单元空间不是客厅,而是欧式书房,顶天立地的12个巨大书架和无数来自世界各地的华贵藏书,顿时就透出一种时空交错,多种文化融合的信息,这一切,应该就是卓玛最重要的精神与文化滋养之源吧?

  卓玛天资聪慧,人长得非常漂亮,说一口标准的藏语、汉语和英语,声音甜甜的。那年,她正在当地读高中二年级,成绩常在年级中排名第一,她落落大方、人缘很好,又是班长,已三次随当地歌舞团进京和出访欧美国家,她主要表演技巧性难度很高的藏族独舞,广受观众好评。在客厅的主墙上,悬挂着卓玛获得的46件各类奖状和证书,藏式供桌旁,摆放着她的25座奖杯,我留心看了一下,发现墙上6个大镜框中有16幅卓玛的照片,脸上都挂着那种心生神意的快乐笑容。

  卓玛在家读书学习时有个习惯:先拿过小小的香炉,点燃三柱细细的藏香,轻轻插好,双手合十,鸭蛋形的脸上,两排细长的眼睫毛无声地合在一起,她默默祈祷,然后,盘腿坐在雕金刻银的藏桌边,进入求知状态。放眼看去,她举止优雅,文具摆放有序。她书写文字时,字字之间,都略有些空间,从中,透出一种空灵的气息,那是一副很正经的、大家闺秀的样子。

  一个身着传统华美而典雅藏装的花季姑娘,此时,显得多么漂亮。似乎,那应该是国产大片中一个慢节奏的华彩镜头!

  “合上书本,就展开笑脸,这丫头!”多杰先生开心地告诉我们。果然,从书房里走出的卓玛,一张灿烂的太阳脸,顿时让我们感受到如沐春风!

  那几天,随着对卓玛的了解,她在哲学、语言、绘画、书法、摄影、音乐、舞蹈、手工艺等方面所表现出的专业与灵秀,均让我们十分吃惊!

  有天晚上,她向我请教中华经典《吕氏春秋》中的一些章节,她拿着的这本清初京雕版的皇家线装用书,已被铅笔圈点注释的密密麻麻,我知道:《吕氏春秋》是一些专业大学博士生在导师指导下,才能品读的课程和研究对象,这部书中的许多文言文极难理解和翻译,许多学者对此都望而却步,而卓玛却这般倾神投入,她在人生智、慧、定、通的四个做学问的层次上,已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多年来,我见过的大师、学者、专家和独特个性的杰出人士有很多,他们已轻易不会令我感到太多震撼,但是,卓玛外隐内秀、博猎精研、慎独深悟的学问水平,大大超乎了同龄人的能力,这种不寻常的、富有正统文化的突出表现,深深地牵动我的关注之情。

  从此以后,我一直与她们家保持密切的联系,应多杰先生的相求,我多次寄送去学习资料、电脑软件和时尚名品,还通过电话和电子信箱解答并辅导卓玛,我深信:卓玛凭借自身和外在优势,前途无量。———当然,这也是所有了解卓玛人士的共识。

  再访卓玛:平静剃度

  1996年夏季的一个傍晚,我在家中习惯性地打开电脑,准备发送一组藏区风光照片,半掩的门外传出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接着,门被人“扑通”一声突然撞开。

  我起身一看,是藏族司机尕旦,他弯着腰,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卓、卓玛,要、要出家,当尼姑了!”。

  在藏区,名叫卓玛的人很多,一时间我被弄懵了:“哪个卓玛?”他睁大眼睛:“就是班长卓玛!”

  “啊?快走!”我们的越野车,急驶在去青海三江源的路上,一座座巨大的雪山从车身两侧迅速掠过,不一会儿,夕阳那最后的一抹残红,也悄悄隐没在浓浓的夜色中。车里,我和尕旦的心绪都很复杂,彼此交流着关于对卓玛的种种猜想,心情随着车灯跌宕起伏。一个在平常人看来前途无量的才女,一个被父母精心呵护的宝贝,一个被主流社会关注的姑娘,命运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周边的人难道没有察觉吗?她的人生就只有这一条道可选择吗?想不清、理还乱、猜不透啊!我们的话语越来越少,后来,就不说话了……

  到达卓玛家附近,已是后半夜,我们暂时不想打扰任何人,就近在一家旅店住下。第二天一大早,得知卓玛已进入寺院,便驱车前往。
晨光中的寺院,庄严而神圣,剃度入寺仪式刚刚开始。寺院内外,人山人海。许多藏族同胞手捏念珠,轻轻念诵佛号,祈祷尼姑们修成正果。大经堂前的广场上,紫烟飘渺,六支尼姑方队静静地坐在地上,端坐在法台上的女活佛轻轻向寺院乐队招招手,八只低沉的大佛号轰然奏鸣,接着,在藏鼓雨点般密集的敲击声中,一组人骨笛吹奏出了先悠长然后戛然而止的音符,这声音向天地间昭示,又有一批人此生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卓玛与其他五个姐妹并坐在法台旁的椅子上,表情十分平静,她向人群中轻轻扫视,发现了站在很远处的我们,于是,她面带微笑,把两个手指放在胸前,轻轻摇动一下,示意知道了我们的到来。

  这时,女活佛走下法台,从管家手中接过白玉净瓶,用孔雀羽轻蘸圣水,又轻轻拂在卓玛和其他人的头上,接着,用一把金色的小剪刀,剪下了卓玛的一缕头发,随后,剃度师开始剃发,一会儿功夫,卓玛就在诵经声中披上暗红色袈裟,变成一个留着寸头的尼姑了。剃落的秀发,被封存在锦囊中,交给了卓玛。女活佛为她们一一摸顶赐福,经师为每人挂上一串项珠,百姓纷纷上前为她们献上了哈达和鲜花,剃度入寺仪式在人们的祝福声中结束了。

  经堂前的广场上,人烟散尽。我们来到卓玛的禅房,这是前一个尼姑圆寂后留下的空房,土炕上铺着几片薄薄的炕毯,上面是一床很旧的被子,床边是一个大大的书柜,上面贴着佛像,旁边是两把木椅。这就是卓玛修行的地方,与她家相比,我们一时喉哽,实在无法说些什么……

  卓玛还是那样平静,慢慢地讲述了自己的这一选择过程。大意是:她从出生以来,一直过着祥和而幸福的生活,所有的人都很爱她,她也用自己能够表达的方式,回报社会。进入中学以后,她苦读了许多中外人生与哲学书籍,大量阅读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名著,还与许多活佛成了朋友。她特别注意到:中国青藏高原文化在盛世引起了全球的关注,许多内在的民族文化精粹不通过在寺院的静修,无法深入了解和达到理想的效果,加之,在当地人们都有推荐家中最聪慧的孩子到寺院修行的习俗,所以,她一直想到寺院修行,这一想法在几年前就向父母透露了,还经过了很多次的商量,得到了家人、朋友、乡亲的理解和支持。

  她告诉我们:这些天来,每入梦境,都有一位白衣佛飘然来到她面前,讲述佛理,告诉她博爱万物、升华人生、不必做物欲追求者,以更多爱心扶佑苍生。一切机缘都到了,就平静地做了这些事。

  她还说,自己很清楚寺院的环境和条件,她特意选择这一间禅房进行修行,以此多增添一些对生老病死的人生感受,体验也会更深刻一些……

  我们听着她的讲述,似乎能重新认识并理解她了。我看到那床边放着两本书,一本是《唐玄藏的一生》、另一本是《简约而理性的人生》。我们要资助她一些钱财和物品,她婉言拒绝了……

  窗外,青山依旧,苍云浮升,流水潺潺。我想———卓玛值得我继续深入关注。

  三访卓玛:青灯苦修

  第三次造访卓玛,是在2005年隆冬。这一次,我想了解她在寺院的修行生活情况。那天,我也是在很晚的时候,才到达寺院的;卓玛去县里开会,还没有回来,管家安排我在接待处住下。挂冰的墙面上,不时的就有一些虚土落下,我盖着双层厚棉被,还是觉得冷的够呛……

  清晨,我被寺院厨房里的声音吵醒,来到厨房,见卓玛正吃力地用大铁勺砸着大水缸上面的冰块,昨夜她是如何回来的,我不得而知。她说:“这几天太冷了,破冰更难了。”我帮着她砸碎冰块,连冰带水哗哗啦啦地倒在大铁锅里。


清晨,尼姑在煨桑台中燃起香火,并在默默的诵经声中,开始一天的学习与生活。

  我找打火机,没有;找火柴,也没有。正纳闷之时,见卓玛拿过一个带槽的老木桩,她在槽中放入一些草绒,然后又用一段拇指粗的树干,压在槽中用力地推拉摩擦,一会儿,草绒冒烟燃烧,她又引燃一些碎草,投入炉膛,搭几块干柴,熬制茯茶水,烘热一张张油饼……

  我问她:“你已经是住持了,还要做这些事吗?”卓玛想了想,平静地说:“几十个人的修行和生活,全部交给我负责,这得凭着良心为她们办事,同时,这也是我自己的修心向佛功课,必须做好!”  。  我注意到:她为大经堂里诵经的尼姑们用大铁勺斟茶时,一滴茶水也未滴漏浪费,这顿早餐她与大家吃的也完全一样,她的动作———还是那么优雅。

  中午,她安排尼姑们午睡后,便轻声招呼管家一起到后山采集藏药,我一同前往。路上,她告诉我了许多藏药知识,不妨写出来一些,让大家从中体会一番:唐古特大黄真是个好东西,通过酒制脱毒后,碾成粉沫,用它冲热茶,对泻火、消除体内肠道之毒有良效;将药粉撒在身体的创面上,创面愈合很快;长期在早茶中加一点大黄粉,就能起到很好的防病作用。

  冬季经常口含花椒,对保护呼吸道非常有效,若早晚各含三粒花椒,坚持一个冬天后,许多人就不再咳嗽了,也没有痰症了。

  夏季在热茶中加入千丹石粉和麦冬,每早各饮用两杯,入秋时停用,对治疗萎缩性胃炎有很好的效果。先将白附子、白芥子、白瓜子、葡萄子等量磨粉,再调制以羊奶酥油,坚持在每天晚间涂面,半年后,就能显现很好的祛斑美容效果……

  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她的藏医药学知识之丰富,又让我有了新的感受。

  下午,卓玛在大经堂为修行的姐妹们讲经,她见我在门口张望,就招呼我进来并在藏式坐垫上坐下。这一堂经学课,主要是讲佛家自我生存之道,是实用知识。

  她面前的碟子里,放着一块如同一斤豆腐体积大小的黄色酥油,她拿过一块鸡蛋大小的圆石头,用力地在酥油块上面压出一个凹坑,又用石头在这个凹坑中轻轻地旋转了几圈,接着,请一位尼姑在这个凹坑中浇入一些凉水,并示意她放在经堂门外几分钟,然后,再拿回来。趁这点时间,她走下讲经台,与大家交谈。我也问她:“你刚才在教什么?”她笑道:“等一会你就知道了!”。

  说话间,尼姑端回了那块酥油,不同的是,那个凹坑中的水已经结成了冰。卓玛轻轻地取出那块冰,在水盆中涮了涮,举在我们面前,说:“这就是一个放大镜,也是一个取火镜!”经堂内一片吃惊声。卓玛拿着这块冰从经书上面掠过,大家透过明亮的冰块,都看到文字被放大,她又领着大家走到经堂外,把冰块对着太阳聚光,下面的草绒就冒出轻烟燃烧了。

  卓玛对大家说:“藏族人先于欧洲人600多年发现了人类胚胎发育的全过程,我猜想,那个时候的藏族人可能就已经完全掌握用冰块制作显微镜的技术了。”卓玛要求尼姑们都要会做、会用这节讲经内容,于是,大家就各自找材料,忙活开了。我了解到,自从卓玛担任住持以后,她每周都要为大家把脉诊断,特别注重预防调理,寺院60多位尼姑,无一人生病,一些医疗研究机构对尼姑们的身体和精神状况进行普查后,也十分满意。

  讲经结束了,卓玛又回到禅房,关闭了房门。尼姑们都说此时谁也不愿打扰卓玛,而是让她也有一点难得的静修时间,言语中,大家对卓玛充满了深情,表达了由衷的赞佩。

  一阵透骨的寒风,裹挟着碎雪扑面而来,尼姑们一阵寒颤,脸冻得更红了,她们分成两队,一队清理卫生,另一队到厨房做晚餐去了。
晚间,卓玛在禅房中用刀片在卡片纸上刻制了“六字真言”剪纸,她把剪纸垂直立放在酥油灯前,那些字迹就清晰地映照在一块白底新匾额上,她让尼姑们把匾额上的字迹描下来,接着,刷上彩色颜料,那块匾额看上去真漂亮。

  那晚,尼姑们又认真聆听了卓玛主讲的一堂讲经,卓玛说:“人生有限,来之不易,珍爱生命是最重要的事,万事万物皆有灵,我们一定要常怀爱心,尽力福泽大众;人生无常,各种因素都会改变眼前的一切,对此,我们一定要常怀应变之心,不要遇事茫然无措;人生又是宇宙的过客,人情守不住,财富守不住,时光也守不住,所以,我们心中当需畅怀释然……”。

  月朗星稀,风雪依然。尼姑们怀抱着经卷,各自回到禅房。那些窗前依稀可辨的酥油灯光,也接二连三地熄灭,这个坐落于山谷中的寺院,一切又复归于宁静。

  后记:涅之路

  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过卓玛。又后来,寺院的尼姑告诉我,她已经开始了闭关修行,12年后才能出关。那时,她就会成为一个更有功德的爱国活佛了!还有人告诉我,她出行的那天,是沿着太阳落山的方向走的,那太阳和云彩,都像烈火一样通红!

  我行走在三江源流,

  巍巍的雪山壮美依旧;

  浮云掠过多情的大地,

  无尽思绪却上心头。

  ……

责任编辑:shirley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