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主编信箱
首页 > 专题荟萃 > 西藏“非遗”蓬勃发展 有效保护传统文化

“非遗”传承:充分发动群众进行全民性保护工作

时间:2011-04-11 | 来源:人权杂志 | 作者:

  在年轻人眼中对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明白,认为这些都是没有用的、过时的东西。由于思想意识的不到位,缺乏正确的认识,大大加快了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速度,加大了保护难度。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当多群众的态度常常是“漠视”或是“无所谓”,缺乏主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修复民族的记忆。因此,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就是留住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的前提。

  2009年西藏拉萨宗角禄康公园上演了一场精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此次活动是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民间的重要尝试。展演节目集中在音乐舞蹈类,包括了昌果卓舞(腰鼓舞)、堆谐、芒康弦子、昌都锅庄、嘎尔鲁(宫廷乐舞)等,精彩的表演博得观众掌声不断。现场气氛表明,藏地民众对于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情堪称空前。

  藏族老阿妈阿雍坐在观众席的第一排,伴随着演员的歌声和舞步,老阿妈情不自禁地双手打着节拍,轻声哼唱。她说,她已经80岁了,第一次看到这种形式的节目。“非常好的节目,这种原汁原味原生态的藏族节目,保护得很好。”老人家希望年轻人能多学习、多传承藏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这些古老艺术代代相传。

  策划演出的西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馆长贡布欧珠说,这次之所以要为群众演出,是因为艺术源于群众,也要服务于群众。原生态的演出来自于最基层群众的生产生活,也要回报给群众,让群众去看,让群众享受,并通过演出,让群众提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进而去爱护、珍惜西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63岁的藏族老大娘央拉从自家仓库中取出一盆青稞,她在自来水下冲洗了数遍后,把青稞倒入一个不锈钢锅中,麻利地完成了酿制青稞酒的几道工序。然而,她不曾想到,这种拥有千年历史的青稞酒酿制技艺已经成为文化遗产而受到政府的重点保护。

  为切实巩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西藏目前已启动了“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出版工作,极具代表性和理论研究性的《中国藏戏史》等“非遗”书籍即将出版问世。与此同时,西藏还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曲艺、传统手工艺作品记录稿10万余篇,录音带、录像带1500余盒(盘),照片4万余张。西藏结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数字资源建设工作,完成了藏戏传统八大剧目的数字化建设工作,并已启动了西藏民间歌舞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和藏戏经典唱腔录制工作。

责任编辑:一生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