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主编信箱
首页 > 专题荟萃 > 作家马丽华 > 人物

王齐荣

时间:2011-04-06 |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 作者:韩晓悟 沙月

  美丽的拉萨河畔。在西藏大学工学院,我们见到了“大胡子院长”王齐荣。

  满脸的大胡子足有一寸多长,镜片后的双眸炯炯有神,说话清晰,音调不高,但明显感觉到他依依不舍的牵挂和留恋:“从2004年到2010年,连续两届援藏,我把心留在了这里,事业留在了这里……”

  6年来,他把青春与热血、光荣与梦想深深地镌刻在了这片热土上,西藏大学校园内洒下了他的心血和汗水,西藏大学发展史上也永远记下了他的名字,他放不下,舍不得……

  带着什么去西藏

  带理念、带经验、带方法——就这么定了

  2004年7月,受中组部和教育部委派,作为中央直属机关第四批援藏干部,王齐荣从西南交通大学来到西藏大学,被任命为西藏大学工学院第二任院长。

  带着什么去西藏?王齐荣反复思考着。

  “带理念、带经验、带方法”——就这么定了!

  西藏大学工学院经过援藏的首任院长罗书学2001年至2004年的3年经营,已经完成了“奠基”,王齐荣要做的是开拓进取。“工学院承载着西南交大和西藏大学两校领导的希望,凝聚着罗院长和全体教职员工3年的心血。我一定牢记自己的历史责任,把工学院的建设推向新的水平!”性情沉稳的王齐荣在援藏日记中写下了肺腑之言。

  王齐荣决定从培养人才抓起,把工作重点确定为全力以赴抓好工学院的“三支队伍”建设,即管理队伍、师资队伍、学生工作队伍。

  6年后,学院的管理队伍开始走向成熟;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大幅提升,70%的教师取得硕士以上学位;学生工作队伍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四五个学生干部管理全院1300多名学生,一切工作井井有条。

  王齐荣没有一丝懈怠,认真分析、研究、解决学院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引进先进的理念、方法和经验,想方设法提高学院的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水平。

  在西藏大学迎接“211工程”评估的日子里,他充分利用自己在西南交大迎评的经验和方法,精心组织,取得了优秀的成绩。

  为把“藏文信息技术”打造成精品学科,他和大家一起,实现了藏文信息化“由世界转移到中国,由中国转移到西藏”的目标,获得了教育部颁发的“创新团队奖”。

  根据西藏经济社会实际,他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新增设的“交通学科”专业在西藏交通基础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资源勘探”学科为西藏“二产抓重点”提前做好了人才储备。

  “理念、经验和方法,这是西部特别是西藏发展最稀缺、最迫切、最急需的资源。”王齐荣一直这样认为。

  援藏应该做些什么

  必须脚踏实地地干事——他这样想更这样做

  在工作上,王齐荣是“拼命三郎”。“援藏必须干事,必须脚踏实地地干事。”王齐荣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

  在学院领导班子配备不全的情况下,他承担起了学院大部分的管理工作。在他的日程安排里,基本上没有休息日。

  王齐荣说:“西藏大学工学院不能仅仅成为西藏第一个工科人才培养基地,还应成为西藏工科的龙头,成为西藏经济建设应用型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地,成为高新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在西南交大的大力支持下,他带领工学院全体教师,制定实施了《工学院总体发展战略规划》、《工学院学科建设规划》和《工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加快学科建设速度,2004年,工学院成功申报了城市规划、资源勘探两个本科专业,2005年又成功申报了网络工程、数字媒体艺术、景观建设、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等4个本科专业;为尽快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王齐荣先后选派了29名本科生前往西南交大插班就读,选送了6名教师参加西南交大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单独考试。

  2004年9月,王齐荣亲自组织对口支持科研合作项目的申报,使工学院的联合申报项目增加到7项。其中,在西南交大大力支持和他的有力推动下,两校达成了9项科研合作意向。“他是一位很有见地、很有魄力的领导,使我们看到了工学院美好的前景。”工学院一名藏族教师这样说道。

  学院的管理工作只是王齐荣工作的一部分,作为一名全国知名的高铁专家,他最热爱的地方还是讲台。6年间,他为交通运输、土木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独立讲授了“运筹学”、“交通控制”等5门课程,总学时达882学时;指导交通运输、土木工程本专科毕业设计60人,协助指导藏文信息技术硕士研究生14人;为拉萨、那曲、日喀则、林芝等地区完成市政道桥、建筑等项目咨询与勘测设计20多项……

  对待同事和学生,王齐荣关怀备至,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即使在担任西藏大学校长助理和工学院党委书记后,他依然坚持和每一个新调入的教师谈工作、谈生活,和学生干部倾心交流。王齐荣说,这是西藏工作的需要,也是西藏工作的特点。

  多少个夜晚,王齐荣办公室的灯光久久不熄;多少个周末和假日,王齐荣在办公室度过……这是一种怎样的追求与奉献?这是一种怎样的无私与忘我?这是一种怎样的热爱与忠诚……

  

  留下什么给西藏

  我的心和事业留在这儿——我肯定要经常回来的

  6年的援藏工作,王齐荣已把自己的情、自己的爱深深抛洒在了这片雪域高原。他给西藏留下的是浓浓的爱。

  受教育部委派参加西藏大学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许祖茂教授撰文记述:2007年年初,3年援藏的任务已经出色地完成了,本来他可以心安理得地回西南交大工作,与家人团聚。

  可是,他主动提出申请并经批准延长一期,又开始了为期3年的第五期援藏工作。专家组的一位专家知道这个情况后问他为什么要延长一期援藏,他几乎未加思索,很平静地回答:“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做完。”这看似平常的一句话,饱含着他对西藏、对西藏大学深厚的感情,饱含着他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说起他那一脸大胡子,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2005年暑假,在西藏贡嘎机场,刚下飞机的妻子和孩子,看见满脸胡须的王齐荣,不禁潸然泪下。从此,他和妻子有个约定:离开妻子后,就再也不刮胡子;与妻子重逢时,一定要把胡子刮得干干净净。从他那一脸胡子的浓密程度,可以看出他与妻子分别的时日之长,也就可以看出他为西藏的高等教育事业奋斗的时日之长。的确如此,王齐荣每年休假的时间还不到规定休假时间的三分之一。

  西藏大学工学院的一切令王齐荣割舍不下,他为西藏大学工学院的快速发展感到自豪,与2004年相比,学院专任教师由23人增加到68人,其中高级职称由4人增加到14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由9%增加到70%多,拥有了计算机与藏文信息处理国家级教学团队和创新团队;实验室由12间增加到64间,使用面积由800平方米增加到6066平方米,设备总值由200万元增加到6000万元;本科专业由4个增加到8个,在校生由626人增加到1325人。

  王齐荣说:“6年的援藏工作,我与西藏结下了不解的情缘,我的心留在这儿,我的事业留在这儿。工学院的3支队伍还不很成熟,还缺少更多的学科带头人,3个专业还比较弱。”这是他的忧虑与牵挂,他坚定地说:“我肯定会经常回来的!”

  高原的阳光依然炽热明亮,拉萨河水依然静静流淌。

  王齐荣援藏6年的不凡经历,装点了他美丽动人的一段人生。

责任编辑:pebble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