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主编信箱
首页 > 专题荟萃 > 作家马丽华 > 作品及评述

升华与超越

《十年藏北》读后感

时间:2011-04-13 | 来源:《西藏日报》 | 作者:

  西藏是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地方。近年来,有关西藏的著述逐年增多,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但思考西藏现实生活的作品却难得看到。马丽华的《十年藏北》就是一部反映20世纪90年代西藏北部草原地区社会面貌的新作。

  马丽华是一位享誉海内外的知名作家,进藏20多年来,她走过了诗歌、散文、纪实文学3个创作阶段。她的文思敏捷,文笔娴熟,写作领域不断拓展,创作激情一年比一年高涨。近年来,她奉献给读者的新作总能给人们带来新的思考、新的知识和新的喜悦。

  《十年藏北》可以说是《藏北游历》的姐妹篇。这是作者对藏北情结的忠实记录和郑重思考的延续。一个作家,在短短的10余年间,以一个地区为题材,跟踪采访、跟踪写作,这在中国当今的文坛上并不多见。

  翻开这部20余万字的作品,扑面而来的是20世纪世界屋脊最辽阔的一片土地前进的脚步、五彩缤纷的画面和人们对新世纪的向往与追求。如今,在那曲,“大哥大、BP机、卫星线路的直拨电话,只要你愿意,可以随时把电话拨打到我们行星的任何角落”;在聂荣县,下曲乡长达57条的《乡规民约》,“可以尽览当下藏北牧区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藏北第一个全部由牧民参加的“大众乡牧副商扶贫开发公司”的管理已有序化,“有些贫困户第一次住上房子,激动得手发抖,拿着钥匙打不开门”;在比如县,“软黄金”虫草的采集占当地群众人均收入的60%;在班戈县,39岁的县长洛扎的得意之作是“定居示范户”,他计划在5年内彻底解决全县牧民的定居问题,“他说将来要把班戈建成一座拥有30万人口的大城市,大型温室城市,在城中植树造林”;在尼玛县,面对日益增多的外来民工,县里要求当地群众3年内必须掌握盖房子、鞣皮子的技术。文部乡可以收看6套卫星电视节目,群众“最喜欢看的是西藏藏语台”,“更喜欢看藏语译制片”;在遥远的双湖,人们“最迫切的愿望是建县,县名都取好了,叫达娃县月亮县与尼玛县太阳县”;在安多县,“牧民习惯听收音机,有关觉拉书记事迹的报道和最近自治区人代会召开的消息都是‘听’来的。”“一位68岁的牧民要求入党,上级派人去谈话,重点提醒说,入了党就不能再念经信教了,老者回答,宗教并没有给我们民族带来好处,不信也罢。”这些来自藏北草原深处的信息,带给读者的一定是惊喜和振奋。

  然而,马丽华的视线没有停留在20世纪末羌塘草原的种种变革上,而是把目光投向了未来。在《十年藏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马丽华对藏北的发展走向进行的深度思考。她在全书中讲了7个“藏北话题”,即草地畜牧业、扶贫攻坚、宗教、援藏、人口素质、牧矿致富、藏北的当下及未来。许多读者都不会想到,这一系列政治学和经济学的话题竟然出自一位长期生活在西藏高原的女作家之手关于扶贫,她调查了“究竟多少头只牲畜能够养活一个人”、“科学养畜,怎样的数量和比例才算是合理的”,她还探讨了草场载畜量、网围栏、扶贫方式等许多专业性课题;关于宗教,她说,现在“人们很少再去制造和传播有关神山神湖如何动怒的故事了”,“但许多人注意到了寺院数量多寡与当地贫穷程度之间的关系,在那曲地区仍有着突出体现”,“凡有大寺的乡村都穷,民主改革几十年间,国家投入了大量的扶贫救济,仍穷——怎能不穷呢有些贫困户把国家发放的救济款布施给了寺庙;有的五保户每月只得到80多元钱,还要交给寺庙;个别五保户甚至留下遗嘱,死后将自己的房子和土地捐赠寺庙”。关于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问题,她引用了那曲地区政协副主席朱康活佛的话:“我们教育僧尼爱国爱教,宗教不得干预政治,不得干预国家司法,不得过寄生生活,走以寺养寺道路,要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这是与时代相适应的做法。”

  我在这里想特别指出,这就是西藏作家的良心,这就是西藏作家的社会责任感马丽华的作家生涯是在西藏这片高天厚土上起步的,世界屋脊的壮美、雪域文化的博大、藏族人民的深情厚谊给了她永恒的灵感和不竭的创作激情,《我的太阳》《追你到高原》《藏北游历》《西行阿里》《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50年》等一系列引人注目的作品就是作家对这块伸手可以触摸蓝天、土地的深情和回报。成就和荣誉接踵而来,但她没有就此止步,而是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关注现实的创作道路。

  当然,同马丽华以往的作品一样,《十年藏北》绝不是一篇简单的社会调查,而是一部充满诗情画意的长篇报告文学佳作。“又见那曲”、“盘羊山谷”、“东部人生”、“西部开始的地方”、“西部太阳”、“双湖很遥远”、“风雪唐古拉”……这些章节的标题足以表明,这是一位感情丰富的女作家对藏北草原的现状与未来的文学思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十年藏北》的问世,是马丽华西藏经历的升华和飞跃,更是对自己创作生涯的勇敢超越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站在时代前列的战士,同时,也应该是一位思想家和政治家。在当代,一个人民的作家必定时刻关注党和国家的命运,关注人民的冷暖和安危。马丽华的创作生涯先后经历了浪漫的抒怀和对西藏文明的追寻与纪录的漫长过程,《十年藏北》的完成,表明马丽华已经进入了对西藏高原现实生活的更高层次的关注和思考的新阶段。这是作家令人可喜的转折和飞跃。马丽华曾经坦言,她的创作生活的变革与进入北京大学攻读文化人类学有很大关系。这是一个关注现实的学科,它给了马丽华一种关注现实的思想方法和表现形式。文化结构的丰富和思维层次的提升,特别是西藏高原充满诗意的风景和五彩斑斓的现实,使马丽华把更多的关注投向世界屋脊的今天和明天。《十年藏北》就是她献给祖国和人民的最新答卷。我敢说,“马丽华现象”是西藏高原上出现的一种令人欣喜的文学现象,它表明,越来越多的作家将走向正在经历着历史性变革的西藏现实生活,为西藏献策,为西藏放歌,这是21世纪西藏文学的曙光。

  几千万年前,羌塘草原随着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从大海的底部升起,它居高临下,俯视大千世界,创造了古老的西藏文明。在经历了那些令人难堪的愚昧、落后和耻辱的岁月后,藏北和它的母亲——中华民族,正在精神焕发地抖掉历史的尘埃,走向划时代的崛起。

  这就是我对《十年藏北》的解读。

责任编辑: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