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主编信箱
首页 > 专题荟萃 > 西藏村村通工程 > 相关

西藏农民在互联网上做生意

时间:2011-04-20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罗布次仁 拉巴次仁

  “去年我把22吨玉米上网卖到了拉萨和成都,赚了10多万元。”西藏林芝地区米林县丹娘乡鲁霞村藏族农民索朗兴奋地说。


  鲁霞村位于喜马拉雅山下、雅鲁藏布江畔的藏东林海深处。这里地处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高原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发展特色农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规模种植的优质玉米、河谷遍地的蕨菜、各类繁多的药材等,由于交通、信息等原因,难以找到市场。


  如今,互联网的发展正悄然改变着这个拥有256人的小村庄。在一间30平米的“网络学习室”内,来自鲁霞村的藏族农民正在这里上网,他们有的在查看农业信息,有的在看视频节目。


  “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鲁霞村藏族村支部书记色格,正在轻点鼠标查看农业信息,西藏农牧信息网、中国农业网是色格最喜欢上的网站。色格说:“特色产品销售是我们的老大难问题,我们缺的是各种信息。”


  公安边防鲁霞派出所所长徐洪军说,信息不灵是辖区农牧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中,县里为村委会配置了5台电脑,但不会使用处于闲置。为了让藏族农民享受网络资源的优势与便利,2009年,西藏林芝边防支队鲁霞边防派出所为鲁霞村村民开展网络学习教育活动。


  边防官兵们凭借当地青年农民大多具有初中文化的特点,开展“电脑扫盲”活动,手把手地教农民如何操作,帮助村民查找各种农业信息,收集玉米、药材、生猪等实用信息资料下载存盘,供农民免费浏览,并打印张贴在村务公开栏中。对于不懂汉语的农民,派出所还指定藏族大学生警官强巴云旦翻译指导。


  目前,鲁霞村村民在网上发布的各种农产品供求信息就达到200多条,20多名农民查到玉米、药材、蕨菜等供求信息,实现了村民们网上掘金的梦想。


  “过去,我们不愁没玉米种,就是怕没销路,现在互联网解决了这个问题。”索朗告诉记者,他们一家11口人收入主要靠农业和打工。


  2010年4月,索朗通过互联网将自家的22吨玉米成功销往拉萨、四川等地,实现销售收入20多万元,利润达10多万元。索朗网上掘金的故事震动了这个偏僻山村的农民,不少农民也来到电脑旁,认真地研究起了这个神奇的东西。“今年秋天,我还要上网卖玉米。”索朗说。


  近年来,西藏高原也在迅速进入信息化时代。目前,西藏建成了覆盖全区所有地市、县城、乡镇和重要交通干线及旅游景点的信息网络。3G网络已覆盖全区7地市、73个县城城区、28个省级以上风景区、416个乡镇。截至2010年,西藏互联网用户数达到120万户以上。


  索朗的玉米卖到了内地,而丹娘村的藏族农民尼玛次仁把蕨菜卖到了韩国。在他开办的蕨菜加工厂,记者看到一袋袋包装精良的蕨菜、黄精等特色农产品。去年,他们厂从丹娘村农民手中收购蕨菜达200多吨,为当地农民创收达50多万元。


  据悉,“十二五”期间,西藏通信建设投资将超过100亿元。力争实现全区所有乡镇、重要道路和景区(点)实现2G网络覆盖,乡乡通光缆,地市所在城镇和具备条件的乡镇实现3G网络覆盖。到2020年,基本实现村村通宽带,电话普及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责任编辑:达娃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