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主编信箱
首页 > 专题荟萃 > 藏学家杜永彬 > 人物

角依

时间:2011-05-11 | 来源:四川新闻网地方联播 | 作者:李志军

  格桑花,在藏语里是幸福之花的意思,它生命顽强,美丽而不娇艳,柔弱但不失挺拔。在享有“红色草地第一村”的雪域高原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若尔盖县班佑村,有一位把青春和美丽奉献给草地牧区教育事业的乡村教师,被当地群众亲切的称为格桑花,她就是若尔盖县班佑村“武警爱民小学”老师兼负责人——角依。3月7日, “三·八”节前一天,几位藏族阿妈来到班佑村小学,为角依老师献上了洁白的哈达。

  

角依老师

  

  角依老师

  

教孩子写汉字

  

  教孩子写汉字

  

教学生读书

  

  教学生读书


  当老师是她一生最大的愿望


  阿坝州若尔盖县班佑村,是红军走进草地后见到的第一个村寨,因而在长征史上有“草地第一村”美誉。角依,就出生在这个有着厚重历史文化,但又贫瘠、闭塞的村寨。


  小时候,她与寨子上其他孩子一样,一边上学,一边放羊,甚至有很多孩子都随父母过着游牧民生活,没有上学。童年时的她,就有一个天真的愿望:长大能当一名教师,在村寨里建一所小学,让放牧的孩子们走进学堂,好好读书。


  在她的不懈努力下,1994年,初中刚毕业准备上高中的她,因为村上有了学校,但没有老师来教,使她不得不辍学回到村寨,当了一名民办教师,这一当就是10年。在这10年里,她边教书边学习。2004年,考入阿坝威州师专进修学习两年后,转为正式教师。转正后,面临了人生中一次重大选择。当时,阿坝州教育局要在她们转正的近百人里选一批优秀教育工作者进党政机关工作,她以优异的成绩被选中。第二天,她主动找到主管领导,谈了自己回班佑村的想法。她以藏族妇女的真诚善良打动了当时的主管领导,依然回到了生她、养她的班佑村。


  如今,在角依老师的努力下,原来要行走十几公里去相邻乡读书的娃娃,又回到了“武警爱民学校”,学生由原来的63名增加到了130多名。在角依老师的辛苦培育下,班佑村已走出了2名大学生,有2名有为青年参军,13名参加“四川省9+3”职业技术学习。

  

学校一角

  

  学校一角

  

课间休息与学生做老鹰抓小鸡的游戏

  

  课间休息与学生做老鹰抓小鸡的游戏

  

和武警战士沟通教学

  

  和武警战士沟通教学


  “四同”共建让她看到了希望


  班佑村小学,是一个只有三个年级的村小学。以前,班佑村的学生上课用的教室是牛屎房,条件稍微改变之后,住的是木板房,冬天外面下大雪,教室里面下小雪,夏天则是外面下大雨,教室里面下小雨,条件十分艰苦,孩子们也不愿来上学。每年分到班佑村小学的老师,有的辞职了,有的调走了。


  2009年7月,武警四川总队阿坝州支队与班佑村开展以“同心向党、同谋发展、同树新风、同创平安”为主题的警民共建活动。先后投入经费近100万元,对学校进行维修。2009年8月,该支队派出专人进驻班佑村,督导施工队,硬化操场,新修建了学校大门、厕所,整修了教室,极大的改善了教学设施。同时,该支队还为班佑村小学购置了电脑、教学书籍、电视机,安装了乒乓球桌、篮球架等娱乐设施,并为在校学生和教师购买了校服和工作服。在武警官兵的关心和帮助下,如今的班佑村小学巳成为阿坝州条件最好的村小学之一。


  因为“四同”共建活动的开展,角依老师亲眼目睹了村小学发生的变化,她看到了希望,选择了坚守。

  

放学啦

  

  放学啦

  

呵护孩子回家

  

  呵护孩子回家

  

送家远的孩子回家

  

  送家远的孩子回家


  “惠民”政策使她增加了信心


  党的惠民政策,让更多的老百姓得到了实惠,使藏族同胞摆脱了贫困,过上了好日子。


  牧民定居工程,是国家在藏区实施的一项扶贫惠民政策,武警阿坝州支队把积极参加和支持藏区牧民定居工程,作为“拥政爱民、联系群众、争取群众”的有效途径。先后派出兵力1200多人次、车辆63台次,为“帐篷新生活行动”搞好转运输送和安装,帮助36户牧民搬家落户。如今,一进入班佑村,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新建的牧民定居新房上;走进牧民家里,各种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我们村的这些发展变化,都是与‘四同’为主题的警民共建活动分不开的,是与武警支队官兵的关心支持分不开的。”角依老师说。


  如今,没有广大武警官兵就没有今天的新生活的共识,在班佑村人民群众心目中得到了更好的凝聚与升华。


  目前,班佑村小学的条件和环境与两年前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现在的条件,最多只能容纳200名学生,只开办有1至3年级。什么时候,能把学校扩建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学,让4、5年级的学生也在这里就读,是她毕生的愿望。

责任编辑:小影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