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主编信箱
首页 > 专题荟萃 > 藏学家杜永彬 > 西藏情缘

杜永彬和他的西藏世界

时间:2011-05-16 | 来源:中国西藏网 | 作者:彭静

  青藏高原这片土地,在不同领域、不同场合、不同时段、不同群体中,被五光十色地解读着。也许是地域的阻隔、宗教的玄妙为西藏笼罩了一层朦胧的白纱,让世人看不清,也道不明。每一个前往西藏的人,几乎都带着朝圣的心态,为宗教、为神山神湖、为宁静旷远、为心灵道德找寻……千百年来矗立在亚洲内陆一隅的西藏,不变的是那片土地,而变化着的是世人看它的眼光。

  致力于藏族历史、宗教、文化、现当代各类问题研究的杜永彬曾主持一项课题,题为《美国人的“西藏观”研究》,也即是美国人如何看西藏。这个地处太平洋东岸的国家,与西藏隔着一片汪洋、一片崇山峻岭,却阻隔不了它对西藏的津津乐道。学术的敏感,使杜永彬嗅到了这一现象背后的东西,并决心一探究竟。

  在藏学界,说杜永彬是一位颇具国际视野的藏学专家,或许并不为过。藏学研究并不是中国独有;相反,中国当代学术界在此领域的全面起步要比国外晚得多。藏民族深厚丰富的文化、宗教、风土人情以及特殊的社会、政治问题,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材料。作为一位学者,杜永彬有自己的学术准则。他并不认为国内藏学研究凭借进藏实地考察等优势就可以闭门造车,将国外藏学研究成果置之不理。学术,只有不断的交流才能碰撞出火花。这也是杜永彬在自己做学问的同时,将目光紧紧锁定国外藏学研究界的原因之一。杜永彬认为,把自己放置在一个国际交流的广阔平台上,更容易去关注和体会西方世界对于西藏的认识。

  杜永彬将美国社会关注西藏的人群分为这几种,一是官员,二是学者,三是媒体,四是民间。而他们眼中的西藏归结起来却无外乎两类,一类是以政界为代表的从国家、政治利益出发,从意识形态、政治角度所看到的西藏;另一类是从文化与精神层面人们对西藏的情有独钟。一个藏学专家的思维是严谨的,他将自己的研究对象如外科手术般层层剖析;然而如果除去学术研究这个理性的外衣,回归自身,对于这个多次进藏、又通藏语的四川人来说,杜永彬对西藏有着自己别样的印象和情感。

  已从事藏学研究25年有余的杜永彬,至今仍对第一次进藏调研记忆犹新。1987年,杜永彬正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攻读康藏史硕士研究生,因自己研究的课题“德格土司研究”而去到甘孜德格县。这个在藏区有着“雪山下的文化古城”之誉的县城,继承和发扬了藏区古代宗教文化,历史上各方藏文化往往云集于此。那里有闻名中外的印经院,康巴方言的标准语、格萨尔王的故里……杜永彬被德格浓厚的文化底蕴深深震撼和打动,除去自然风光和人文素养给心灵带去的洗礼之外,学术的敏感更是让其从德格这一隅窥探到了藏学研究中有待开掘的广大空间。杜永彬坦言,“每个人心目中的西藏是不一样的,虽然西藏就在那个地方”。的确,杜永彬之于西藏,是一个研究者也是一个欣赏者。在这个藏学专家看来,西藏由三方面组成:

  一是神奇壮美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这是大多数人都有着的切身感受。面对高原上巍峨的雪山、壮丽的冰川、澄净的湖泊、辽阔的草原、雄伟的布达拉、庄严的庙宇、虔诚的朝圣者和转经人……没有谁能不为之动容。杜永彬像很多对西藏心生向往的观光客和背包客一样,对西藏的山山水水、青灯古寺钟情不已。

  二是发展变化的西藏。杜永彬抛去了一般人醉心于西藏绮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情怀,而以一个学者的严谨去审视西藏。他看见了西藏社会的发展与变化。他说,“很多西方人眼中的西藏是静止的,不变的,所以才有对香格里拉无限的向往和憧憬。”但有哪个社会不发展不变化呢?变动与发展才能创造出无限的生命力,西藏也不例外。

  三是多元多彩的西藏。单一不足以撑起深沉的美。在杜永彬的眼中,西藏虽是藏区,却有着多元的民族和宗教,门巴族、汉族、纳西族……,佛教、苯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多民族在此繁衍,各信仰在此共生。多民族与多宗教又带来了西藏多彩的风俗习惯、地域特色。林芝的曼妙、藏北的苍劲……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共存,为西藏的美又添上了一笔浓墨重彩。

  杜永彬眼中的西藏在为其带去美的视觉享受和文化精神享受的同时,也成为了他二十多年来孜孜不倦地耕耘在藏学研究这块领域的强大动力。西藏对于杜永彬来说,有太多的美丽,美丽中又蕴含了数不清的谜题,杜永彬沉醉其间,“痴心不改”,甚至“把书当饭吃、视学问为宗教”。

  或许每个人终究都会皈依自己的理想国,而对于杜永彬来说,从涉足藏学研究领域的那一刻起,便义无反顾地皈依了他的西藏世界。

责任编辑:一生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