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主编信箱
首页 > 专题荟萃 > 坛城:佛教的“理想国” > 题图

坛城:佛教的理想国

时间:2011-05-18 | 来源:《中国西藏》 | 作者:

   坛城在梵语里被称作是“曼荼罗”,是梵文Mandala 的意译,又音译为“曼陀罗”、或“曼达拉”。曼荼罗的梵语mandala,是由意为“心髓”、“本质”的manda,以及意为“得”的la所组成的。

   因此“曼荼罗”一词即意谓“获得本质”。

   所谓“获得本质”,是指获得佛陀的无上正等正觉。古印度时代,坛城是指国家的领土与奉神的祭坛。

   坛城系密宗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传统上号称“四曼”(曼即曼陀罗)。据《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经般若波罗蜜多理趣释》(唐不空汉译本),这4种主要的坛城分别为:大坛城(mahamandala),总集诸尊之坛场及其诸尊的形体,一一格绘诸尊; 三昧耶坛城(samayamanda-la),绘诸尊的标志和手印,因三昧耶系诸尊的本誓,故以此表示诸尊的本誓念愿;法坛城(dharma-mandala),主要图画诸尊的种子真言和一切经的文字义理,表示诸佛菩萨种子文字的坛城,故也有种子坛城之称;羯磨坛城(karma-mandala),系描绘塑造诸佛菩萨威仪(作业)事业的坛城,以及诸佛菩萨的铸像、画像和捏像等雕塑。

   在藏传佛教中,坛城的意思是“撷取精华”。若依“外、内”分析内涵,坛城的外在意义,是指诸佛菩萨本尊的安住净土宫殿;内在意义,则是众生心的清净相;净土宫殿正中央的本尊,就是众生本来清净的佛性。所以坛城不仅象征本尊的智慧和威德,同时也是一种显示宇宙真理的图绘,一种“无限的大宇宙”和“内在的小宇宙”相即的微妙空间。在藏传佛教常作为观想修行之凭借。

   从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亲自教导弟子制作沙坛城开始,这门精致绝伦的宗教艺术,就代代相承从无间断。而在11世纪,坛城由印度北传到西藏,遂保存至今。

   “坛城”的制作方式有许多种,可透过平面或立体形式表现,手绘、铜铸、沙砌、木雕,各具特色。坛城构图井然有序,方圆相间,几何结构精密,俨然世界的缩影。色彩则绚烂缤纷,光华夺目,展示出特殊的艺术魅力。

   沙质坛城最能体现佛教精神。它选用特殊细沙砌成。由于沙是构筑世界最基本的元素,沙坛城难建而易毁,美丽而脆弱,转眼就消逝,最能具体揭示情器世界“虚幻无常”的空性本质。所用的白沙,是以手工磨制特殊石头而成(有人认为以黄金和宝石磨成的粉末,是砌造坛城最佳材料);再经染色,方才成为沙坛城的基本素材。计有白、黑、蓝、红、黄、绿六色;除白黑之外,余四色又分为深、中、淡三种层次,总共可调配成十四种颜色。一般而言,蓝、黄、红、绿、白五种基本颜色,对应着五方佛及五智。

   沙质坛城的制作,需要数位乃至数十位训练有素的喇嘛合作方能完成。制作之前,喇嘛会先在台座画好垂直线、对角线、圆形等几何图案,作为构图定位之基础。然后描轮廓线,再从中间开始绘制,逐渐向外。每一个步骤,都谨遵佛陀所传密续如法制作,至今不变。东西南北方各有喇嘛负责,需许多天方可完成。制作沙坛城的喇嘛,都经过非常严格的训练,每一细节都须牢记,不可自创。喇嘛制作的动机与完美程度,关系到观看者是否能从中得到最大的加持。因此,喇嘛们都是戴着口罩以确保坛城清净,而且凝神专注!

   沙坛城富有深奥佛理,极秘密珍贵,传统上只在灌顶过程开放给受法弟子观看;后来才选择性地对社会大众公开。

   沙坛城以手轻拂即归空,最能呼应“无常、幻化、不执着、空性”的佛法本质。“繁华不过是一掬细纱”,一切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

责任编辑:一生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