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荟萃 > 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 最新报道-西藏60年文化建设巡礼:古韵今辉五彩西藏
|   西藏人权网首页   |   最新报道   |   中央对西藏的关怀   |   图说新西藏   |   西藏西藏辉煌成就   |   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   |
首页 > 专题荟萃 > 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 最新报道

西藏60年文化建设巡礼:古韵今辉五彩西藏

时间:2011-05-20 | 来源:人民网 | 作者:刘文波 张帆 扎西

  五色经幡迎风招展,西藏文化神秘博大。

  西藏文化是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西藏和平解放开启了西藏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新纪元。和平解放60年来,西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弘扬,文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群众文化丰富多彩,文化产业蓄势待发,文化交流不断加强,呈现出一派蓬勃发展的景象。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西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要把西藏建设成为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近年来,西藏全面启动文化兴区、文化强区、文化富区、文化稳区的战略,正加速推进由文化资源大区向文化发展强区的跨越。

  民族传统有效保护 民族文化大力弘扬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之后,特别是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以后,西藏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漫步拉萨,游人眼中的布达拉宫雄伟壮丽,罗布林卡秀美多姿。60年来,国家先后投入文物保护资金14亿余元(含西藏博物馆建设资金1亿元),先后实施了布达拉宫(一期、二期)、罗布林卡、萨迦寺“三大重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和“十一五”22处重点文物保护工程,西藏文物古迹得到有效保护和积极利用。

  目前,全区已有各类文物点4000余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个,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2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84处。拉萨市、日喀则市和江孜县3座城市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1994年12月,布达拉宫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大昭寺、罗布林卡被列入其扩展项目。

  不久前辞世的90岁老人桑珠生前创造了一项新纪录:他说唱的《格萨尔王传》录音已达2000多小时,整理并公开出版了37本,不久将出齐45部。

  这部世界著名史诗自古主要由民间说唱艺人口头相传,民间散落着为数甚少的手抄本,面临着失传的危险。1979年,西藏自治区成立了抢救、整理《格萨尔王传》的专门机构,进行全面搜集、采录、整理、研究和出版工作。现已正式出版藏文本70余部,总印数300余万册,使这一长期零散传唱的口头文学变成了一部系统完整、被称为“世界史诗之王”的文学巨著。

  以《格萨尔王传》为代表,近几十年来,西藏的民间传统文化得到了中国政府的有效保护和传承。

  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一批进藏的各族文艺工作者与藏族文艺工作者一道,收集了大批音乐、舞蹈、民间故事、谚语、民谣等资料,陆续整理出版了《西藏歌谣》、《西藏民间音乐囊玛》等一批文艺书籍。

  八十年代初以来,自治区展开了历史上空前的民间文化遗产普查、搜集、整理、研究和编纂出版工作。截止目前,共收集各种音乐、歌曲、曲艺10000多首,文字资料3000多万字,录制了大量音像资料,拍摄图片近万幅。诸多濒临灭绝的民族民间文化得到全面抢救和有效保护。

  九十年代以来,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展开。目前,全区有非遗项目800多个,传统戏剧演出机构80多个、传承人1177名。目前,从佛教音乐、传统音乐、舞蹈、藏戏,到藏族帮典、卡垫织造等,各传统行业名家在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传承发展着藏族传统文化。

  旧西藏没有任何现代意义的藏学研究,如今西藏的藏学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大大突破了藏族传统文化“大小五明”的范围,涵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大部分基本学科,成为对西藏社会进行全面研究的一个宏大的学科体系。据统计,中国现有50余家藏学研究机构1000多名专家学者。

  文化基础设施惠及百姓  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

  西藏和平解放前,文化被极少数上层僧侣和达官贵人所垄断,全区没有一座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活动场所,没有一项针对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人民群众根本谈不上享受文化的权利。

  和平解放以后,党和政府不断加大投入,累计投资7.8亿元,巩固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保障各族群众的文化权益。目前,西藏已建成各级群众艺术馆、综合文化馆和文化站400多个。

  “要让各族群众都能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西藏文化厅副厅长张治中说,在中央政府的扶助下,西藏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流动舞台车工程”、“送书下乡工程”、“送戏下乡工程”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相继实施。

  “自从村里有了农家书屋,我有空就来看书读报,生活不再枯燥烦闷。”林芝县布久乡仲果村村民卓玛高兴得说。“十一五”期间,西藏建起了2000个“以农牧民为主、以藏文读物为主、以普及通俗为主、以实用效益为主”的农(牧)家书屋,每个书屋配有出版物948种、2680册(盘),每年还对出版物进行更新和补充。农牧民得以更好的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掌握科学实用技术、提高致富能力、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在西藏广大农牧区,“看电影”不再难。全区现有农牧区放映队478个、放映点7697个,电影放映已覆盖到98%的行政村,全区农牧民每月人均看电影1.64场。

  《北京的金山上》、《翻身农奴把歌唱》、《毛主席的光辉》……每当这些歌曲响起,无论男女老幼,每一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随着旋律哼唱。西藏和平解放后,自治区相继成立了歌舞团、藏剧团、话剧团等各类专业艺术团体,在继承藏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创作了一大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艺作品。1959年以后,翻身农奴在广大城乡纷纷成立业余歌舞队和藏戏队,自编自演了众多反映新生活的节目。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西藏专业艺术团体不断加大艺术创作生产力度,创作上演了京剧与藏戏《文成公主》,大型歌舞《多彩哈达》、《天上西藏》,话剧《扎西岗》、新编藏戏《多雄的春天》等艺术精品,在国际国内连获大奖。

  目前,西藏全区有10个专业文艺团体,19支县级民间艺术团、5个少年儿童艺术团、500余个基层业余文艺演出队和藏戏演出队。他们常年活跃在基层,源源不断地给农牧民群众送去精神食粮。

  全区职工文艺调演、老年文艺调演、少儿文艺调演、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群众性大型红歌演唱会、农牧区群众文艺展演等示范性群众文化活动定期举办,丰富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拉萨雪顿节、日喀则珠峰文化艺术节、山南雅砻艺术节、林芝大峡谷旅游文化节、昌都康巴艺术节、阿里象雄文化艺术节、那曲恰青赛马节……各地的特色文化节庆活动,正成为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也吸引着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

  文化产业全面起步 文化交流不断扩大

  和平解放前,进藏出藏难于登天。西藏被称为“秘境”。

  六十年来,随着公路、民航条条“天路”的开通,“秘境”不再难以到达,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后,西藏旅游业更是呈现“井喷”现象。

  在旅游的拉动下,西藏文化产业迅速兴起。旅游干线周边的县、乡、村,积极创办旅游渡假村、文化大院、农家乐、藏家乐、休闲林卡等,将民族民间文化推向市场,既满足了游客的需求,也拓宽了农牧民群众增收的渠道。

  一进入拉萨市娘热民俗风情园,藏族独有的民风民俗扑面而来:原始的榨油房、水磨坊……西藏各种生产、生活器具,古朴神秘、独具特色,让人流连忘返。

  绚丽多彩的服装、高亢入云的歌声、曼妙多姿的舞蹈……看完大型原生态歌舞《幸福在路上》,走出剧场的观众连呼过瘾,都想再看一场。据介绍,《幸福在路上》2010年累计演出200多场次,观众5万多人,创收300多万。像《幸福在路上》一样,近年来西藏民族歌舞《喜玛朗雅》、《五彩西藏》、《雪域放歌》、《珠峰彩虹》、《雅鲁藏布情》、《西藏韵》等大批演艺产品,陆续投放市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拉萨市一家藏香企业生产制作车间,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馥郁悠长香气中信步走来,欣赏工人纯手工制作藏香的整个制作流程。原汁原味的展示过程令人心旷神怡,游客们既能了解藏香文化的历史,又增添了对产品质量的信任。

  2010年5月27日,总投资4.8亿元、拉萨市乃至全区最大的一项文化旅游产业项目——达孜县吞米岭藏艺文博园奠基开工,计划于2014年底竣工。建成后,文博园将集中展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年接待游客将达到80万人次,提供就业岗位1000个。

  张治中说,西藏文化产业已进入了全面起步的新阶段,正成为西藏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全区文化经营实体已经从2002年的910家发展到现在近3000家,从业人员已从2002年的几千人发展到现在的近30000人,实现税收每年1000余万元。

  西藏不断加大国际间文化交流。改革开放以来,在世界多国举办了“雪域藏珍—中国西藏文物展”、中国西藏文化周等活动,所到之处反响热烈,有效地弘扬了西藏民族优秀文化,有力地回击了达赖集团鼓吹的西藏文化灭绝论。“十一五”以来,自治区先后派出团(组)200余个,访问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海外110多个城市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和展览。累计演出120多场,观众500多万人次,举办书展130场。优秀藏民族文化的全面、多元展示让全世界感知西藏、了解西藏、体验西藏。

  西藏独有的文化符号,从唐卡、藏香、藏餐、音乐到文学,不仅吸引人们到西藏去,也被喜爱西藏文化的人带到更广阔的世界里。古老、神秘、独树一帜的西藏文化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和了解,并越来越引起广泛的共鸣。

  随着西藏文化不断走出去,未来,全世界都将更多地从西藏文化中吸取养分,滋养心灵。

责任编辑:Shirley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