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主编信箱
首页 > 专题荟萃 > 西藏百姓生活60年变化

土旦家60年的变迁:说不尽对生活的满意

时间:2011-05-12 | 来源:西藏日报 | 作者:赵书彬

  从那曲镇向东北方向走,翻过一个山包,远远的就看见坐落在马鞍一样小山沟里的达嘎多,记者要采访的对象土旦就生活在这里。


  “儿子到镇上卖酸奶去了,孙子孙女在镇上上学呢。”土旦正在自己的房间内,录音机里的诵经声徐徐而至。见来了客人,老人的儿媳沃卓放下手中的活儿,打起了酥油茶。


  达嘎多虽处于牧区,但距城镇不远,让这个村子的牧民家庭与城镇有着很深的交换关系。这里每个家庭都生产酸奶,在那曲镇销售。


  土旦今年74岁,他身体硬朗,声音洪亮,表述清晰。 在采访中记者渐渐知道了老人的经历。 土旦1936年出生在青海省果洛州杂多县,14岁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母亲去世后,父亲益西次仁带着他和弟弟曲朗到拉萨朝佛,回来的路上留在了那曲镇。


  “那时候大概是1957年或者1958年的样子,反正听说家乡那边有些乱,有一些谣言啊什么的,就不想回去了,留在了那曲镇。”


  由于是朝佛的回途,留在那曲镇的土旦一家并没有多少生活的依靠。幸运的是当时正逢西藏民主改革,土旦一家被编入那曲镇4组,他们家分到了一些服装,4组还给他们父子三人每人每月发粮食30斤,一共90斤,之后土旦还到雁石坪当煤矿工赚些零用。


  “我们家买了6头牦牛,放在达嘎多的草场上。当时达嘎多的村长跟我们说,如果户口迁过来的话,你就可以在这里放牧,如果不迁过来,你就不要到这边放牧。”土旦清晰地记得他们一家是1961年3月迁户口到达嘎多的。土旦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入赘到现今的居住地的。“我两手空空就到了妻子家里。”从此土旦一家就定居在了达嘎多,弟弟曲朗也娶了当地的女子。


  那时候,老人怎么也不会想到一穷二白的生活会发展到如今的富足。国富而民强,土旦家正是随着新西藏的逐步发展而走上富裕路的。


  牲畜在牧区既是生产资料也是生活资料,作为主要财产,牲畜的多少最能反映牧民家庭的生活状况,拥有124头牦牛在达嘎多算是富裕户了。


  土旦家现有11口人,适龄的孙子孙女都在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大女儿在那曲镇一个手机卖场打工,每月有700元的收入。


  土旦说现在是他生活的最好时期,希望以后生活也能这样继续下去。同时他还说,相信有现在的好政策,好日子一定会继续。


  采访中,土旦老人接了一个电话,是青海老家的亲人打过来问候的。土旦说老家亲人的生活也很安逸,堂妹的一儿一女都在机关上班,还让他回老家看看,但他老了出不了远门。


  说到老年,记者不禁问到土旦的养老问题。土旦斩钉截铁地说他一点儿也不担心养老的问题,一是相信子女会赡养好他的,而且政府的养老政策也非常好。


  在藏北牧区儿女非常尊敬父母,这种优良传统一直得到发扬,老人赡养问题并没有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加之政府的社会保障政策不断加大,“老有所养”在家庭和社会两个层面的保障下是没有后顾之忧的。

责任编辑:蓝梦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