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主编信箱
首页 > 专题荟萃 > 走出寺庙的传统藏医药

“千年古树”换新枝--西藏藏医药发展纪实

时间:2011-05-31 | 来源:西藏日报 | 作者:巴桑次仁

  民主改革,使雪域高原上的百万农奴获得了新生。藏医药学从此也翻开了新的一页。民主改革50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藏医药学作为藏民族的优秀文化,得到了长足发展。如今,现代科技又为古老藏医药快速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藏医药这棵古树换发出新的生机昂然的枝叶。


  科技引领藏药发展


  西藏民主改革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投资2亿多元,在自治区和青海地区建立了现代化藏药厂,并且以GMP的要求与国际接轨,把传统的藏药生产加工和现代的高科技有机结合,藏药生产技术开始走向科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千百年来一直靠手工生产的藏药,如今随着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运用,已经基本实现自动化流水线生产。

  

  目前,自治区已发展到规模不等的19家藏药生产企业,且全部通过国家GMP认证。其中获得国药准字号的有294个品种,21种藏药被列入新药品种,20个品种被列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16种藏成药被列入国家药典,31个品种被列入《国家基本药物品种目录》。


  随着藏药生产技术走向科学化、规模化和标准化,一批高技术含量的名优藏药陆续问世。2005年自治区藏药厂“甘露”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目前,“诺迪康”、“奇正消痛贴膏”等一系列新型藏药,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

  

 

  

  资料图片:位于林芝八一镇的奇正藏药厂 摄影:顾钰


  藏药研究发展迅速


  2006年8月份,西藏藏医药研究院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我区已经具备藏医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理论与临床研究以及藏医天文历算研究能力与条件,对藏医药的创新和推动产业化进程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西藏科技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科研人员增多,科研机构不断完善,自治区藏药材科研工作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已先后出版了一批具有一定影响的论著有《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分卷》、《藏传天文历算大全》、《甘露本草明镜》、《晶镜本草》、《藏族历代名医略传》、《四部医典大详解》、《中华本草·藏药分卷》等等藏医药注著。


  去年,国家又支持资金1757万元,把《藏医药现代化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列入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从提升藏医药新药开发和生产技术入手,对整个藏医药产业链条的主要环节进行研究。这一项目由西藏自治区藏医药研究所和奇正藏药公司等4家单位共同承担实施,计划于2009年完成。这也是自治区首次承担中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


  此外,一项正在实施中的“藏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科技工程”,在2008年完成了50种常用藏药材地方标准研究。这项旨在解决藏药材地方标准研究和濒危藏药材人工种植示范研究的科研项目,成功完成了波棱瓜、藏木香、冀首草等一批藏药材的种植示范。


  藏医研究进展顺利


  在旧西藏,藏医谈不上有什么科学研究,尤其是没有利用现代科学的办法和条件来进行研究。只有西藏民主改革后,藏医才走上现代研究的道路,进行藏、西医的研究,对藏医一些独特的治疗方法,采用藏医传统治疗手段进行治疗,用现代西医诊断及评定治疗效果的指标,两者结合。如对慢性胃炎的研究,曾按严格的科学要求做了对比观察,结果表明,其疗效显著,大大降低了由于慢性萎缩性胃炎长期不愈而发展为胃癌的发病率。

  

 

  

  资料图片:2005年7月18日,藏医班登加措(右)在为参观者义诊。新华社记者陶明摄


  过去,看病不分科别,一个医生什么病都看。后来,在现代医学的启示下,医院也开始分科诊治。在藏医院,已设立内科、外科、五官科、妇儿科等。从藏医发展史上,分科诊治是一个大进步,它表明藏医临证学的发展。不仅有了分科治疗,还成立一些临床小组,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以取得临床经验。如对“差龙”(即“血风”,相当于高血压病)、“婴儿脉病”神经方面疾病),都取得一些宝贵经验。


  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更新,自古以来就凭望、触、问等方法诊断病情的藏医如今普遍用上了听诊器、血压仪、B超、CT等现代医疗器械,世代相传的藏药作坊也正被现代化的藏药生产线所取代。

责任编辑:小影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