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主编信箱
首页 > 专题荟萃 > 灵魂歌手朱哲琴 > 歌者风采

朱哲琴变化

时间:2011-06-09 | 来源:北京青年报 | 作者:刘净植

  从天马行空到行走大地——— 

  从去年12月28日至今年1月16日,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有一个名为“世界看见”的民族手工艺设计展。它的灵感来自民间,却是中国一线设计师和艺术家的新作。“世界看见”是一个关于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发展的项目,朱哲琴是发起人之一。她给人的印象,本是自我而飘渺的音乐人,但是“世界看见”,让人看见另一个朱哲琴。 

  ■成为亲善大使,她把身份的转变比喻为“功夫熊猫” 

  2008年,正在旅行的朱哲琴遇到了云南香格里拉的书记齐扎拉,他说,我们想把独克宗古城经堂诵经对游人开放,有些整合工作,你来帮我们一起做吧。于是,朱哲琴就到了那里,整日在经堂里听僧侣诵经,研究经本音律,整合念诵段落。这情景碰巧被正在当地度假、时任联合国驻华代表的马和励先生看见了。偶然的相遇,让朱哲琴成为了“世界看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亲善行动的倡导者和发起人。 

  2009年1月9日,在朱哲琴接受UNDP(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亲善大使任命的新闻发布会上,她把自己身份的转变比喻为“功夫熊猫”——瞬间成为担当重要使命却一切从零开始学起的“菜鸟”。 

  那时候,并没有多少人真正理解朱哲琴的这个自喻。因为我们所了解的亲善大使的常规公益工作,并非像胖熊猫阿宝成为功夫高手那般不可思议,一个公众人物呼吁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带领大家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这需要时间和诚意,不会有人对此有技术性的高要求。朱哲琴的形象和她所代言的主题十分契合,媒体进行了热情的报道,却很少有人对这只“功夫熊猫”和她发起的“世界看见”项目有更多的想象。 

  接下来的两年里,朱哲琴的作为让人意外。 

  ■为时四个月行程两万多公里的音乐采集之旅,满载而归 

  “世界看见”项目是有完整的创意和行动规划的亲善行动。项目区域涵盖西南六省、自治区,目标是:以双向的工作理念保护和发展民族音乐和手工艺。通过寻访调查,寻求进一步保护和发展的模式,催生具体可参照的成功案例。2009年,在成为亲善大使的发布会结束之后不久,朱哲琴带着自己的小团队开始了民族音乐的寻访之旅。 

  这次旅途是在没有任何预算的情况下开始的,全部靠个人出资作为支撑。朱哲琴说:“不能等下去了。”曾经,她有朋友想拍摄内蒙古呼麦歌王哈扎布的纪录片,朱哲琴帮忙联系好了,结果钱没到。过了两年,哈扎布去世了,中国唯一通晓各地蒙古长调形式的全才从此没有了,连一份完整的影像资料都没留下来。2007年,西藏哲蚌寺的领经师翁则大师去世,又让朱哲琴备受震动,翁则是藏密喉音大师,这种奇特的超低音发声方式是世界之最,比西洋唱法里的男低音还要低几十个分贝,却有着令人震撼的听觉效果。这两件事,让一直在民族音乐里汲取营养的朱哲琴觉得,行动刻不容缓。 

  她带领着一个包括录音、录像、摄影、文字记录等专业人才和设备的十人小团队出发了,她说:“我自己是艺术家,一定要做有效的事情,不能因为是亲善行动就做得没有专业水平。”4个月的时间里,他们深入了贵州、云南、广西、青海、西藏、新疆、内蒙古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探访了多个乡村山寨和民间老艺人,并遵照专业指导,尊重民间艺人的权利,在拍摄记录时获得每一个地方艺人的授权和许可,并付给采录的人一定的酬劳。她说,他们每到一处,希望给当地艺人的互动和影响就是:我们欣赏民间艺术,这些艺术是有崇高价值的。 

  4个月行程两万多公里的音乐采集之旅,朱哲琴满载而归。在整理发掘这些音乐的基础上,她邀请了优秀的少数民族歌乐师,和众多年轻新锐的音乐人合作,在2010年秋天推出了“世界听·见——朱哲琴与民族歌乐师”巡演。北京、广州、杭州、香港,票房和现场效果都颇为理想,这样的成绩令她兴奋。 

  ■手工艺需要和产业发生关系,所以要得到“弄潮儿”的认知 

  在音乐采集之旅完成之后,2010年朱哲琴又召集了同样为期4个月的少数民族手工艺寻访之旅。秉承着可持续发展的保护理念,这次她邀请了中国几位一线设计师。她说,手工艺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必须邀请专业人士主导参与,而且相对于音乐的保护和传承,手工艺更迫切地需要和实际的产业发生关系。她希望中国的品牌和设计师,能认识到民族传统技艺在文化和经济上的价值。 

  在朱哲琴看来,传统手工艺的保护,虽然有其文化上的使命,但是:“手工艺品的本质,是从实用中产生的。我们必须尊重事物的本质。一只碗做得再漂亮,如果不再能用,没人喜欢,就不会有人再去做。”她了解到,支撑印度出口的第一大产业,竟然是手工业产品,从高端的羊绒制品到普通的纺织物,产品遍布世界各地。不仅解决了印度7000多人的就业,也支撑着其传统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而现在,中国大量商品都在模仿西方,给西方产品做加工。如何从“中国制造”还原到“中国创造”?必须要具体的从业者参加。所以她一开始的工作,就是获得“弄潮儿”们的认知。她首先获得几家时尚媒体的支持,然后她找到了诸多一线品牌的设计师。 

  这次寻访,让设计者的灵感快速地涌现,采集之旅在去年9月才结束,设计成果展在12月底就推出了。台湾设计师石大宇利用黑陶烧制技术设计了路灯、茶具;澳珀家具的首席设计师朱小杰打算开发一个系列的藏式家具;张力用青海的刺绣作品设计出新颖的项链……他们开始和当地讨论合作的意向。朱哲琴说,就是要请“有后续再生能力的人”加入,既可让当地手工艺人受益和发展,又能对参与者的品牌和产品有帮助,这才是双赢。 

  今年将要起步的,是“世界看见” 1+5传承保护计划。就是希望企业支持和参与,将音乐手工艺项目相关收益的10%回馈当地,用来支持一个老艺人带5个当地的徒弟。朱哲琴希望,在两三年内,为中国培养2000个传统音乐和手工艺的年轻传承人。 

  ■我是一滴水,融入了海洋,我喜欢这种宽阔的感觉 

  记者:两年前你成为UNDP任命的亲善大使,很多人都觉得你能做的事情,就是在各种场合呼吁关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等常规的公益宣传,但两年后你带来的“世界看见”项目的实际成果出人意料。你这样切实的行动能力是怎么来的? 

  朱哲琴:是因为我深爱那些地方和文化,意识到仅仅做一个呼吁者是不够的。记得第一个打电话来的朋友说:“你们要做一个真正有行动力和公信力的亲善行动。”我们的团队很小,只能做些小事情,但是我们要做实事,做一件完整的事。很多人会觉得亲善大使是一份荣誉和使命,但是我觉得还很不够。我当了这只被选中的功夫熊猫,就应该做一点实事。而且我已经准备好要把生命的一段时间跟世界分享。我个人的成长、音乐的成长,包括我的亲人、朋友、旅行……这个世界已经给了我太多了,我很开心,我希望我也能为它尽一点力。就像前人在一条小街种了一棵树,让世世代代的人经过这儿能感到凉爽或者芳香。或者一家小店,谁发明了一种食物,让周围街坊邻里或过客受用受益。不要小看这些小事,如果我们生活中多一些这种东西,就会少很多劣质品。到了这个年龄我已经不再抱怨了,要不你窝囊地忍受着,要不做点啥。 

  记者:我觉得通过你这两年的行动,似乎重新塑造了一个朱哲琴的形象,过去你在人们印象中是一个特立独行的音乐家,似乎是天上的、飘忽不定的,而现在你是一个脚踏实地的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播者,甚至在一些年轻人心中,对这个朱哲琴的认知要比音乐家朱哲琴实在得多。你怎么看待这种变化? 

  朱哲琴:我希望自己脚踏大地,心灵飞翔。虽然表象不同,我觉得和音乐里的朱哲琴是一样的。兑现精神世界的梦想,需要我们身体力行。音乐创造如是、保护民族文化推动中国创造如是。我是个零经验的亲善使者,可我愿意从零开始,这对于我的人生也是一个起点。从一个个体的小我变成一个跟很多人相连的大心愿融合的大我,这两年我很开心,我学到很多,得到很多。借用佛家智慧的说法:我是一滴水,融入了海洋。我喜欢这种宽阔的感觉。作为一滴水,人生能有这样的作用我觉得值。 

  记者:这种变化对你而言应该算一种挑战吧?从前你只负责自己音乐的个性与品质,总感觉你独来独往,而现在是要融合进大众和很多人沟通合作,你没有担心过吗? 

  朱哲琴:这真的是最大的挑战,很两极的挑战。因为我过去从来没和这么多人和组织有过联系,我从来也没有过单位。可是作为亲善大使,我知道公益是大众的平台,决不是一个人的作为。这两年来几乎我沟通的每一个人都对这件事有超出我想象的认知和支持,每一个电话或面谈都让我觉得兴奋,心存感谢。 

  ■我要往哪儿走,根本不管别人怎么说、市场怎么说、困难怎么说 

  记者:你做事的诚意最终被人看见,得到了大企业的资金支持。但是在这之前一直自己买单,你不是一个商业明星,我很好奇你的钱从哪儿来? 

  朱哲琴:用我自己的积蓄。我是个生活很简单的人,对物质没有太大的追求。钱迟早都是要花的,如果能为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花,我觉得值。我大部分音乐作品都是先花自己的钱制作。做《阿姐鼓》的时候,公司不愿意再投入拍摄MV,我也是用自己的所有收益来抵,后来这支MV在宣传推动上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都习惯了。我会从另一个角度上去看这些问题,每一个创新都需要一个消化和求证的过程,我觉得从自己做起,才体现诚意和信心,才有说服力。 

  我是一个简单的人。可总是有很多梦想。想创造美的、独特的、难忘的音乐。我热爱这些民族文化,我深知它们外在和内在的价值。 

  记者:当初在资金尚无着落的情况下,有没有怀疑过自己能走多久? 

  朱哲琴:我是个很乐观的人,我相信事在人为,只要不好高骛远。首先,我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先规划出来。我觉得至少音乐这块儿我一定能做起来一些事。手工艺方面我是外行,可我有些朋友。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有所作为的。我要往哪儿走,根本不管别人怎么说、潮流怎么说、市场怎么说、困难怎么说。我就要到那儿,而且我相信我能到那儿。只要纯粹、认认真真。所以采集之旅使这件事情扎实地开始了。 

  ■为什么一发展就要破坏呢?我觉得这里面是有很多努力空间的 

  记者:通过这两年的寻访,你看到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和手工艺保存和传承的现状是怎么样的呢? 

  朱哲琴:现在很多村里都没有年轻人了,没有壮年,都去城里打工。村里只有老人和小孩,小孩没人照顾。很多手艺因为没有需求,已经没人做,或者支撑得很吃力。你让深山老林里原本学刺绣的人到城里学习做电子产品,是很费劲的。而且这对他们的身份认同、生活方式和传统的保存都是一种问题。 

  2005年我去克什米尔旅行,那里就是做羊绒手工艺产品的。国外的设计师每年带着设计和订单过来,到当地人的作坊沟通,把握品质,然后下单。当地很富庶,而相应的文化传统也得到较好的保留维系,他们不需要到外面去打工。我对此很有感触。如果这个手艺没有人要买要用,不能谋生,老百姓首先要解决生存问题,不吃不喝,说这是文化,去持之以恒地保护去继承?不可能。 

  记者:也就是说,如果可以让当地人不出去打工也能挣钱过得好,那他们也就不用背井离乡了,同时传统也能有生命力地保存下来? 

  朱哲琴:对。如果做法得当,如果民族手工艺能复活,能发展成有实用需求、有区域文化传承内涵、能创造经济价值的产业,那样就有机会保护这些地方和人的生活生态。二是保护了当地文化的传承,很多古老的文化都记载在他们的音乐和手工艺里面。第三是让少数民族对自己的文化有身份认同感。 

  关键是要有人去做这些事,要去了解并彰显这些美,要动手从基础做起来,产品的水准很重要,媒体的展示很重要,消费者购买这些产品,再投入循环再生。日本和印度都是很好的例子。问题是现今中国手工艺的观念还比较落后,一旦产业化很容易沦为大批量生产的、粗制滥造的东西。所以现在很多人一说传统手工艺产业化就害怕,一发展很多宝贝就在过度开发中被破坏掉,这种情况比比皆是。为什么一发展就要破坏呢?为什么我们的发展不能再扎实点、长远一点?我觉得这里面是有很多努力空间的。 

  ◆手记◆ 

  意外 

  “你过来看,这衣服没有一处接缝,连口袋都是手织出来的。”朱哲琴拉着她那件漂亮的米色波希米亚风的羊绒长衫,让记者蹲下细看这件由某国际品牌与民族传统工艺结合的产品。这是没有一处刀裁和缝纫痕迹的“无缝天衣”,完全由设计师依照手工艺人的技艺来磨合设计,用传统材质、工艺织就。这正是“世界看见”保护和发展民族手工艺所希望的新模式:传统与当代设计运用的良性合作。 

  坐在宽大椅子中的她依旧身躯娇小,眼神温和而清澈,却让我一阵阵钦佩迷惑:这是我认识的那个朱哲琴么?此时是1月9日的下午,两年前的这一刻,她接受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亲善大使任命。我们当时约定,等她完成寻访之旅,我们做一次总结采访。早料到这是收获的一天,然而她结结实实的行动能力和务实有效的行动结果,还是一再让我意外。 

  印象中的她特立独行,一如她的音乐,是飘渺的、空灵的、先锋的。她在音乐中是自顾自的,在舞台上旁若无人;她生活中常常处在神龙见首不见尾的旅行状态;她即便难得地面对媒体说话也不很多,带着笑意的脸上,眼睛里却有着倔强的自我坚持。通常她被认为是不食人间烟火、不属于世俗的。 

  直到她成为了UNDP的亲善大使。她策划并实施了以音乐和手工艺为主体的“世界看见”项目,亲自带领团队完成了寻访,策划制作了一台音乐演出,将传统手工艺和品牌、产业联系在一起。她的工作人员说,她是一个强悍有力的领导者、头脑清晰的项目管理人。我却感叹于她将一个名誉称号做成了结结实实的事业,做了,才让你看见她的实在。 

  “经过这两年,我觉得我说话的语速都变快了,因为太少的人太少的资源,我太想赶紧做更多的事了。我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以前我是波希米亚,只要朋友打电话说‘我们在某国某地见’,我就立刻飞过去。这两年我是认真地按照地图在行走。我现在变得乐于主动和人沟通,以前我觉得用音乐沟通就够了。公益是要大家一起实践的理想。必须付出努力和诚意,而且成效很高,和更多的人、更多方面合作会达成一个人努力做不到的事情。‘世界看见’就是我们大家一起成就的。”她笑语晏晏,轻柔地谈着自己变化。 

  她的变化,至少是表面的变化让人觉得是极致的,从极其个性化到融入集体,从天马行空到实实在在行走在人间。把自己抛向这样的极致,其间还有各种她从未遇到的问题,难道她就不害怕么? 

  她说:“我爱这些文化,而且我的音乐也受到这些文化的滋养,艺术家的我和亲善大使的我看似完全不同的状态,其实我从未离开过我认定和坚持的轨迹。” 

  其实为什么要意外呢?这个把呼吁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做成实事的朱哲琴,跟那个并不高产、却一再在音乐领域打破常规的朱哲琴有什么不一样呢?做自己喜欢的事,然后扎扎实实做到最理想的状态。 

  她也有害怕。至今唯一还做的噩梦就是梦到就要演出了,却找不到演出的地方,或者找不到服装。她说:“舞台对我是最有魅力的地方,所以我害怕会错过它。”

责任编辑:pebble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