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主编信箱
首页 > 专题荟萃 > 灵魂歌手朱哲琴 > 让世界听·见

朱哲琴 和在边缘生长的音

时间:2011-06-09 | 来源:东方早报 | 作者:水刃木

朱哲琴在《世界听·见·朱哲琴》上 早报见习记者 杨一 图 

  “至少,她还在为这个世界的一些文化传统做些什么,而很多人的工作不过是随波逐流。”在《世界听·见·朱哲琴》音乐会的现场,有年轻的媒体人如是说道。那700多首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来自朱哲琴为“采集”民间音乐所做的一次寻访之旅。历时四个月的行程耗费的精力,特别是寻找民间艺人所花费的力气,并不是其他音乐人能轻松做到的。 

  在那场音乐会上,民间音乐和古筝、大提琴、架子鼓一起被搬上了有着多媒体视觉效果的现代舞台,原始的民间音乐与被朱哲琴团队加工后的音乐先后呈现。整场演出虽然掌声不断,但人们还是更愿意安静地去听那些“飞歌”、“呼麦”或者“诵经”。整个制作团队很年轻,舞台制作颇有后现代风格,流动旋转的背景中加入了李华弋的山水和张晓刚的“里和外”系列,也有电子音效,多数观众乐意接受这种新形式。可能因为票价有些贵,出票情况并没有理想中那么好,不过观众席还是被填满了。无论如何,这样的演出机会太少了——民族音乐成为舞台的主角,而不是作为西洋乐器的点缀。 

  2005年,朱哲琴曾想去内蒙古拍摄“长调歌王”哈扎布,但拍摄还未成行,哈扎布就因病去世了;前两年西藏哲蚌寺的翁则诵经大师也去世了,带走了全世界之最的低音诵经;能够使用喉腔和口腔同时发音的“呼麦”传承人越来越少;而原生态的侗族大歌有漂亮的和声,但“她们走不出来,喜欢的人又走不进去,因为那个地方交通不便、经济落后”。 

  近年,这些在边缘生长的奇特声音纷纷被列入“非遗”,开始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但“濒危”、“传承”与“旅游开发”形成了一个互相制约的关系。在某一天,一个音乐物种在还没有让人注意到的时候,就可能自然消亡了。有的音乐人可能会花上一笔钱去“采风”,开拓自己的音乐思路。但很少有人去真实地记录和保护民间音乐,大多只是带着猎奇的心理游乐一番,这对中国音乐来说是一件可悲而危险的事。朱哲琴将这次采集的音乐制作了双CD,一张是原始的,一张是新创作的,她更希望引起人们对前者的注意。朱哲琴说,这些少数民族中最自然的声音,“不需要装饰,它们本来就那么美好”。她为此制定出一个“1+5”传承计划,将CD收入中的一部分捐给这些原生态音乐的传承人,让他们空出劳动时间把快要消亡的艺术传授给新人。

责任编辑:pebble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