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主编信箱
首页 > 专题荟萃 > 电影之藏族映像

《静静的嘛呢石》首部“藏族本土电影”的意义

时间:2011-07-15 | 来源:南都网 | 作者:何亮

    

  

  这是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藏族导演拍摄的反映藏族生活的电影,第一部完完全全的“藏族本土电影”。本片导演万马才旦曾经是藏区小有名气的青年作家,在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进修了两年,在这两年中拍摄了两部关于藏区的故事短片,本片是他第一个胶片长片,根据他之前获奖的一部短片改编拍摄而成。

  

  《静静的嘛呢石》是一部彻底的作者电影,平静、稳重而细腻地讲述了一个小喇嘛在除夕到大年初三一共三天的故事。作为一个有着文学创作经验的电影作者,万马才旦的编剧能力相当突出。作者在这个小小的故事中,巧妙而周到的把藏区的本土社会生态——由小活佛、僧侣、村民等构成的社会阶层,由诵经、煨桑、刻石、放生、藏戏等构成的日常文化完整的呈现在观众面前。与此同时,作者更对当代藏区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作了一个非常客观的描述。现代文明的各种成果,都已经进入了这个相当偏僻的藏族村落,但我们看不到对任何一方的批判或者奉迎,我们只看到真实的呈现——我们看到了今天的藏区本来的面目,这也正是温哥华电影节和釜山电影节对本片给予充分肯定的基本依据。另一方面,虽然略显稚嫩,但轻灵有致的叙事节奏、朴实干净的台词风格,赋予了这部写实主义的电影以轻松优雅的气质,因而,在这种写实主义的呈现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对故乡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表达非常的内敛,非常的含蓄。

  

  我们知道,解放前,中国电影很少涉及少数民族生活;从新中国建立到文革开始着十七年间,我们的民族题材电影在产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一批质量优异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如《五朵金花》、《回民支队》、《农奴》、《冰山上的来客》、《阿诗玛》等至今还存留在观众的记忆中。但是,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基本上都在宣传教化的目的下,以阶级斗争中的二元对立为基础来设计故事结构和人物关系,“民族风情”这个词汇本身就只具有修辞上的意义。新时期以来,绝大部分少数民族题材电影依然在十七年的叙事模式之中,顶多是别的更人性化的二元对立模式(如善与恶等等)取代了当年直白的政治诉求。唯一例外的田壮壮则在《盗马贼》和《猎场扎撒》中借用西藏故事来讨论关于生命和宇宙的宏大命题,虽然田壮壮的这两部影片偏于记录风格,但藏区那些最具符号性的视觉主题也和其他的少数民族题材影片一样,被导演放大和强调,虽然有所突破,但依然是一种“奇观”,一种观念表述中的“奇观”。所以,在这个角度上,我们更可以明确《静静的嘛呢石》的价值——它带给了我们一个完全崭新的视角去看待藏区的生存现实。当然,我们不能责备之前的汉族导演没有表现出真实的藏区生活,因为这本来就是他们先天的缺陷。

  

  另一方面,我想说,在近一百年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不管是内容还是形式,中国电影并没有诞生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写实主义传统,中国电影的写实主义应该是从九十年代初吴文光、段锦川等人发起的“新纪录运动”开始的,而受到新纪录运动的影响、并曾经深入研究欧洲电影美学形式的贾樟柯将二者与自己的生命体验较好的结合起来拍摄的《小武》,才算是写实主义在中国剧情片中真正的发端。如果说除了文化上的意义之外,《静静的嘛呢石》依然是一部较好的写实主义影片的话,那它必然是新纪录运动的启蒙以及贾樟柯等导演崭新的电影理念影响下的产物。

  

  《静静的嘛呢石》中的角色全部由藏区业余演员出演,编导、美术、音乐都是年轻的藏族同胞;摄影、录音则是汉族最年轻的一辈电影专业人员。可以说,这部影片是藏汉青年电影人精诚合作的结果,而这一队人马在青海省尖扎县海拔三千米左右的大山里苦战了近四十天,在国内的独立制片小成本电影中,这也是极其罕见的。正在如此艰辛的条件下,影像的纯净和自然才越发显得令人感动和令人尊敬。

责任编辑:小影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