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主编信箱
首页 > 专题荟萃 > 西藏文化博物馆 > 多元一体厅

复原的卡若遗址房居

时间:2011-09-13 | 来源:西藏文化网 | 作者:

  <1>复原的卡若遗址房居。该遗址位于西藏昌都地区昌都镇东南12公里处的卡若村附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部落遗址,占地面积约一万平方米,自1977年发现以来曾多次发掘,出土了大量的房屋、道路、祭祀台等建筑遗迹和石器、陶器、骨器,以及动物骨骼和粟类植物的碳化颗粒等。特别是粟类植物碳化颗粒的出土,说明约5000年前,青藏高原的内原始部落和中原的农耕文化已经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这些粟类植物主要生长在中原农区。它的房居为半地穴,背风处有门,顶部为出烟口。展柜中是出土的磨制石锛、石斧以及骨针、骨锥等。石锛、石斧是农业工具,骨锥可用于制陶,骨针十分精细,说明卡若人有高超的缝纫技术。

  <2>公元七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了西藏各部,建立了强大的吐蕃王朝,并与唐王朝联姻,建立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亲密关系。这是唐代疆域图。

  <3>这是位于山南扎囊县雅雅鲁藏布江北岸扎玛山麓的桑耶寺,始建于公元779年,糅合汉、藏、印三种建筑风格为一体,是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俱全的佛教寺院。

  <4>这是位于昭陵前“吐蕃赞府”雕像的底座。“昭陵”位于陕西省礼泉县,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据历史文献记载,该陵墓的北司马门曾立有“十四国番君长”石雕像,由于年代久远、战乱等原因,石雕像已不存在。2002年以后,在北司马门遗址陆续发现一些石雕像残件,经考证,这些残件正是出自“十四国番君长”石雕像。目前发现七个石雕像底座,其中就有“吐蕃赞府”雕像底座,它反映了1300多年前唐王朝与吐蕃王朝的关系。

  <5>您现在看到的是一枚吐蕃时期驿使印章。印章图案是驿使骑在飞奔的马上。它可能是当时某个驿站使用的印章。

  <6>《步辇图》是中国古代名画之一,据传是唐代著名画家阎立本所绘,以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描绘了前来求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李世民的情景。

  <7>这是根据史料考证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制作成的文成公主进藏的幻影成像。文成公主进藏时,带去了大批丝织品和典籍,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带进了青藏高原,促进了藏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发展。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联姻对加强汉藏两民族的联系、团结,发展藏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方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受到人们的敬仰。至今,藏族民间还广泛传颂着“汉地公主”的故事。

  <8>唐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23)吐蕃赞普赤祖德赞为纪念唐蕃会盟,在西藏拉萨大昭寺门前雕刻了一通石碑,名为唐蕃会盟碑,唐蕃会盟碑又称长庆会盟碑、甥舅和盟碑。这是按21的比例制成的模型。碑上用汉藏两种文字记载了唐蕃结盟始末,强调结盟的目的是:“舅甥二主商议社稷如一”;此后,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民族友好关系进一步加强。碑文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极高的思想性和重要的文献价值。千百年来,它巍然矗立在拉萨大昭寺门前,成为汉藏人民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责任编辑:Shirley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