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荟萃 > 西藏“非遗”蓬勃发展 有效保护传统文化
首页 > 专题荟萃 > 西藏“非遗”蓬勃发展 有效保护传统文化
  无论是在200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来自西藏日喀则拉孜县的农民艺术家表演的《飞弦踏春》,还是在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上,把有着“世界屋脊”和“雪域高原”之称的西藏及其独特的藏族文化以丰富多彩的内容与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全世界游客面前,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宝贵资源都得到了展示,为海内外观众奉献了一场“非遗”盛宴。半个世纪以来国家对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以翔实的资料证明了中国政府在保护藏族文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最近几年,西藏“非遗”发展的大趋势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前去参观。通过展览,观众了解了藏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绚丽多彩的历史,切实感受到藏族文化保护的真实现状。
全面摸底,建立遗产名录

  2005年以来,西藏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基本形成了国家、自治区、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得到扶持和培养,一大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有效保护。从事传统舞蹈研究多年的学者丹增次仁说,中央历来重视西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国家就开始大量整理出版各种藏文化书籍、资料。到了八十年代,国家发布了普查、编辑西藏十大文艺的通告,包括民间故事、谚语、歌谣、民间音乐、戏曲、曲艺、器乐等得到了保护和整理,编纂了一大批翔实的资料。
西藏“非遗”:在商业中传承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曾经是传承人安身立命的手段之一。今天,“非遗”走上商品化甚至产业化的现代社会,也许应当看作是这一功能的延伸和强化。如藏香既能熏香、防虫、有药用价值,又方便携带。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西藏活动周期间,商人扎西很高兴地说:“生意非常好,有些品种很快就没有了。”贡布唯色也很有“生意头脑”,在为游客们介绍产品的同时,不忘“推销”其独特的工艺和文化价值。在产品展示桌上,还放着任取的名片,上面写着贡布唯色和扎西所在直贡公司的名称和联系方式。
政府的财力支持为保护“非遗”助力

  文化厅官员尼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国家和自治区已先后投入3000余万元,专项用于西藏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保护和传承,且投入经费在逐年递增,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从2010年起,西藏每年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选出一些重点项目,并对这些项目投入专项资金进行重点保护。这些重点项目主要针对已被列入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遗产名录,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和突出的地方特色,面临失传危险,急需加强保护的项目。首批重点非遗项目保护工作将按计划在2011年3月之前完成。
“非遗”传承:充分发动群众进行全民性保护工作

  在年轻人眼中对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明白,认为这些都是没有用的、过时的东西。由于思想意识的不到位,缺乏正确的认识,大大加快了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消亡速度,加大了保护难度。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当多群众的态度常常是“漠视”或是“无所谓”,缺乏主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一个国家、民族的精神家园,也是修复民族的记忆。
“非遗”传承进入国民教育体系

  在西藏活动周上,藏纸的传承人强巴遵珠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到场。在场的工作人员认真而诚挚地推荐着满桌满架丰富的藏纸产品:这是藏纸做的笔记本,那是藏纸做的藏戏面具,这是藏纸做的明信片,那是藏纸做的藏香盒子……工作人员介绍说:“强巴老师建了彩泉福利学校,这些都是强巴老师和他的学生们手工制作的。藏纸的手工制作复杂、周期长,产品少。强巴老师希望既能传承藏纸工艺,又能帮助福利院的孩子们学习一门可以谋生的手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习是一种民间教育。
西藏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保护和弘扬

  不久前辞世的90岁老人桑珠生前创造了一项新纪录:他说唱的《格萨尔王传》录音已达2000多小时,整理并公开出版了37本,不久将出齐45部。“从头到尾由一个艺人比较完整地独家说唱《格萨尔王传》将填补一项历史空白。”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负责人次仁平措说。《格萨尔王传》是部珍贵的活形态史诗,没有定本,在民间说唱艺人的说唱过程中,故事不断得到丰富,被认为是世界最长的史诗。
西藏黑玉石雕刻拟申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藏的黑玉石雕刻技术历史悠久,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雕刻过程繁杂,且须十分谨慎。据古书记载的民间传说,聂赤赞普曾将天降的经书、塔模等佛教圣物封存于洞中,并以黑玉石雕刻佛塔作盖,于是便有了西藏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件黑玉石雕刻作品。黑玉石雕刻是西藏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受中原文化和印度雕刻技术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浓郁藏民族特色的工艺。3月22日上午,拉萨市文化局副局长于占平带领工作人员前往拉萨市堆龙德庆县的蓝雪工贸公司纪录黑玉石雕刻工艺过程,为申报做准备。
寻访年轻一代《格萨尔》说唱艺人

  这些艺人大多来自偏远的牧区,如青海玉树州的艺人多居住在三江源头(长江、黄河、澜沧江),玉树州治多县就位于长江源头的治曲河地区,杂多县则位于澜沧江源头的杂曲河地区;青海果洛州艺人来自玛多、甘德、久治及班玛县,均处于远离大城市西宁的黄河源头地区;斯它多吉来自扎巴老人的家乡西藏昌都边坝县,交通十分闭塞;那曲地区艺人大多出生在那曲县偏远牧区,个别艺人则出生在远离那曲镇的申扎县、班戈县、比如县及安多县。他们的说唱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有发展,显示了藏族民间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趋势以及《格萨尔》口头传统发展的独特规律。
相关链接
·走近百年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拉孜藏刀
·藏刀艺人普达瓦:坚守传统技艺的非物质文化传承人
·西藏尼木县积极培养非遗传承人才
·九大举措助推西藏特色文化保护地建设
·唐卡:递向世界的一张“文化名片”
·杨恩洪:藏族《格萨尔》口头传统的保护与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