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主编信箱
首页 > 专题荟萃 > 雅砻河畔话山南

山南的文化艺术

时间:2011-05-09 | 来源:山南网 | 作者:

  山南地区地灵人杰,是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涌现出了一大批成就卓著的学者、艺术家。出生于琼结的五世达赖罗桑嘉措在27岁时就撰写了《西藏王臣记》一书,这部史诗以简练的笔法勾勒出了西藏有史以来至公元10世纪固始汗当政这一漫长时期的历史画卷,文笔细腻流畅,史料生动翔实。继《西藏王臣记》之后,五世达赖还撰写了《相性新释》、《菩提道次论讲义》、《引导大悲次第论》等30余部著作。出生在错那门隅地区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才华横溢,他的情诗有口皆碑,至今广泛流传于西藏各地。此外,11世纪洛扎桑嘎古朵寺的高僧米拉日巴,将高深的佛学写成通俗易懂的《道歌》四处流传,对于传播佛教教义产生了很大作用。16世纪中期洛扎拉隆寺主持巴窝·祖拉陈哇潜心研究历史,留下《贤者喜宴》等著作传于后世,是当今研究西藏宗教史必不可少的史料。18世纪初叶朵嘎·次仁旺杰在担任洛扎宗本时写下的闪耀着浓郁浪漫色彩的长篇诗体小说《勋努美达》在藏族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曲德寺壁画

  山南地区各寺庙的壁画和悬挂的唐卡集中体现了绘画艺术的风格。山南绘画艺术题材广泛,从吐蕃时期到明清各代的历史传说故事、宗教、生产、生活活动等,无所不包,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了藏民族的宗教史、社会史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例如:桑耶寺乌孜大殿回廊壁画,不仅有"西藏史画"、"桑耶史画"、"莲花生传",而且还有"舞蹈杂技"、"举重柔道"、"田径赛马"等,是西藏历史发展的生动写照。始建于公元11世纪的扎囊扎唐寺佛殿内的壁画,布局合理,色彩古朴,人物造型和风格与敦煌壁画颇似,在西藏的绘画艺术中实属罕见,对于研究西藏历史以及雅砻文化和藏传佛教的发展均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曲德寺壁画  

桑耶寺的壁画

西藏山南昌珠寺壁画

  山南雅砻是藏民族的文化发祥地之一,该地区的文化艺术在藏民族的文化及艺术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争奇斗艳的藏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歌舞 

  羌姆:"羌姆"是至今广泛流传于藏区和蒙古族部分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歌舞表演形式,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北岸的桑耶寺。公元8世纪,桑耶寺建成后,为庆祝佛教在与本教斗争中取得的胜利,莲花生大师创作并排练了这种头戴面具、身穿神服的舞蹈,并在桑耶寺竣工落成的盛典上首次表演。这种舞蹈不久即从桑耶寺传遍雅砻,再传至西藏各地,后又传至蒙古等地。 

  藏戏 

  卓谐:是一种将长柄扁鼓系于腰间,用两根弯曲的鼓槌打击起舞的广场舞蹈。这种舞蹈在公元17世纪左右就已盛行于雅砻以至西藏各地。该舞蹈除在桑耶寺落成典礼上有过表演并有文字记载外,相传在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仪式上也出现过这种表演。一千多年来,这种舞蹈表演经久不衰,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吉波卓嘎:表演时演员们头戴面具,或赤手空拳,或手执刀剑、弓弩,以各种造型来表现古代壮士们英勇御敌的悲壮场面,很早就流行于雅砻一带。 

  藏戏:雅砻是藏戏的故乡。500年前,香巴噶举派高僧汤东杰布为普渡众生集资建桥。为了筹措资金,他把琼结宾顿村的青壮年组织起来进行募捐演出,并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表演形式──藏戏。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丰富发展,形成了白面、黄面、蓝面、黑面四大派系,藏戏也从最初没有一个完整的剧目发展到今天经久不衰的八大传统保留剧目。山南乃东的"扎西雪巴"、琼结县的"宾顿巴"白面具藏戏由于其历史悠久,在藏戏流派中占有重要地位,远近闻名,并成为每年西藏雪顿节的首演节目。此外,还有流传于山南各地的劳动歌舞、婚礼歌舞、酒歌、情歌、丧葬时的"洛朗夏卓"、喜庆场面上的谐钦大歌、庆祝丰收时表演的"雅羌"牦牛舞、月光下篝火旁群众自娱的"果谐"等等,形式多样,色彩纷呈。山南"果谐"独具特色,在西藏全区颇有影响。

责任编辑:pebble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