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荟萃 > 藏传“擦擦”:拥有生命的宗教泥塑
首页 > 专题荟萃 > 藏传“擦擦”:拥有生命的宗教泥塑
  擦擦是藏传佛教模制泥佛像的藏语音译,源自梵语,意为"复制"。擦擦是用凹型模具磕制的藏传泥质小佛像、小佛塔,因其便于携带、忠实造像仪轨,是佛教图像学及其艺术风格传播的重要载体,对藏传佛教艺术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与唐卡、酥油花一样是藏传佛教艺术中颇具典型的代表。擦擦体现了历史上藏族人民信仰佛教的巨大虔诚和无比才智,是留给世人的中国古代艺术奇珍,是世界人文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藏学、民族、宗教、艺术、文物、民俗等多学科的研究和收藏价值。藏族僧俗制作擦擦的目的是为了积攒善业功德,制成的擦擦多用来为大佛塔和大佛像装藏而置于内膛,也多作为禳灾祈福的聖物,放置供养,或置之空野,以求福荫。
制作擦擦的目的

  藏传佛教僧俗制作擦擦的目的在于积攒善业功德,并将其视作消灾祈福的圣物,多用于佛像及佛塔的装藏。有些则直接置于寺庙,修习的岩窟或“擦康”,“门塘”内,还有的堆放在山顶和路口的嘛尼堆处,与风马旗、玛尼石刻和经幡在一起,受到信众的顶礼膜拜。除以上的供奉方式外,还流行将擦擦安放于随身佩带的嘎乌之内,以便随时随地地观想礼赞。此外,西藏地方政府四品以上的官员,还把盛有擦擦的嘎乌戴在发譬中,以作为官位等级的标志。
擦擦的来源

  主要有三种说法:其一,源于古代印度中、北部方言,藏语对梵语的音译,至今在中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等省(自治区)藏区还沿用;其二,源于制作擦擦时发出的音响,为拟声字;其三,藏语"萨"或"洽"就是土,至今通用的"擦擦",本应该做"萨擦"或"洽擦",即泥擦,似乎更接近原初。总之,擦擦是指一种用凹型模具捺入软泥等材质、压制成型脱范而出的模制小型佛像、塔。绝大多数擦擦是由一、二件模具压制成型脱范而出的,是为常例;亦不排除变例,即由几件模具在同一块泥上,经多次压制成型的一种特大型的擦擦。此种擦擦尺寸较大,存世量较少。
擦擦的艺术特色

  这些精美的擦擦有什么艺术特色呢?首先是粗放中追求精妙。擦擦作为藏传佛教的小型宗教艺术品,她是大众的和通俗的,在藏传佛教的善信心中,打制擦擦的数量远比质量更重要,因此相当数量的擦擦比较简单粗糙和程式化,但仍有众多的艺僧艺匠出于对佛教的虔诚信仰,对佛祖的无限崇拜,他们的认真与执着,以及与生俱来的对艺术的敏锐感觉和艺不厌精的苦苦追求,他们年复一年的刻苦努力,代代相传,终于在这漫漫艺术长河中创造出许许多多的艺术精品。
擦擦的种类

  每一件古老的擦擦都有其自身的宗教、艺术、文物和收藏价值。因材质的不同、年代的远近、制作者身份的尊卑、艺术水平的高下、出土和传世数量的多寡等诸多因素,构成了对擦擦品评鉴赏及珍稀程度界定的客观依据。因此对擦擦的种类有必要进行划分。擦擦大体分为泥擦、骨擦、布擦、药擦和名擦几种类别。
擦擦的发展史

  第一阶段,公元7~9世纪为擦擦的形成期,即藏族历史上的吐蕃时期,亦是藏传佛教前弘期。由于朗达玛灭佛,加之泥质擦擦极易损坏,难以传世,所以这一时期的擦擦几乎没有遗存。第二阶段,是10世纪后半期至13世纪,就是藏传佛教后弘期早期。它也是擦擦发展史中的过渡期,此期间的擦擦多以兼收并蓄外来佛造像风格为主要特征。从造型风格上看,既有西北印度斯瓦特、东北印度帕拉、克什米尔、吉尔吉特的风格特点,还有不同程度地受到尼泊尔和中原汉地艺术的深刻影响和作用。第三阶段,14~17世纪上叶,是擦擦的成熟期。由于长期对印度、尼泊尔等艺术风格的吸收,工艺技巧的不断提高……
有关擦擦的藏地风俗

  在藏民心目中,世间的一切物质都可以制成佛像、塔。不仅取材于金、木、土、石,甚至是水、火,乃至空气。至今在藏区尚可见到打水擦、打火擦、打风擦的奇特而又真实的情景。即操模具不停地往水、火、空气中打去,于是随水、火、风去的便是无尽的佛像、塔、经咒。藏民深信“业报自招无代者”和“业力不可思议”的道理,而业缘又取决于绘塑和供养身语意圣物,因此在世间多打擦擦的信念在藏民心目中非常牢固,而量的概念又是首要的。一位叫旦木洛的老藏民从一九八零年起至一九九六年,一共打制了一百万尊绿度母擦擦,是村里生活着的善信中打擦擦最多的人。
擦擦的宗教意味

  千余年的擦擦史便全部包容在“有佛像期”近两千年漫长的宗教艺术史中,同其他宗教艺术品一样,擦擦所恪守佛像不同于凡人形象仪轨的最根本之处,是佛造像必须具备“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即所谓的“相好庄严”。“相”与“好”的关系,可以认为:相为本、好为标,二者是一种“大本而小标”的本末关系。其中,“相”是佛造像的根本性标志,是佛像区别于常人形象的主要特征;而“好”可以认为是依附于“相”的次要特征。二者相较,“相”更重要。因此“八十种好”便有所谓的“八十种微好”、“八十种小相”等恰到好处的不同译法,足证二者是一种相为主、好为副的关系。
擦擦在藏区的传入

  在藏传佛教史上,佛教文化与藏文化的第一次接触时间公认为公元4世纪吐蕃第28代赞普拉托妥日念赞在位时期。因为,这一时期,印、尼的佛教徒与吐蕃的首领有了第一次的正面的接触,并随着吐蕃在藏区统治势力的扩张、吐蕃政权的建立以及松赞干布的统一事业的胜利,使这一次的接触在藏族历史上有了特殊的意义。在公元七世纪正式传入吐蕃社会之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曾经亲手印制了一些擦擦,后来装藏于大昭寺的几尊重要的佛像中。另外,建造西藏佛教第一寺院-桑耶寺时期,莲花生大师亲手印制了五尊及二十五尊为一套的印有莲花生大师本人塑像的擦擦。这几尊擦擦作为稀世圣物。
擦擦的印制材料

  印制擦擦的活动自佛教初传藏区至今仍保持不断,并结合藏区各地的审美要求,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类型。从常见印制嚓嚓的材料来归类大致可以分为粘土嚓嚓、陶质嚓嚓和混合材料印制的嚓嚓,其中,平常我们见到的擦擦大部分属于粘土擦擦,虽然所选择的粘土不同于一般的泥土,要求质地细腻而具有胶性,但是,这类廉价的印制材料,在西藏的很多地方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搞到;而且,加工简单、方便,又便于印制,因此,粘土(也称胶泥)印制的擦擦最为普遍。
印制擦擦的模具

  擦擦的模具分为单模具(也叫平板模具)和双模具(也叫双叶对模)。平板模具印制的大多数为浮雕、线刻作品。也有少量的八宝塔类小型圆雕作品。双模具印制出来的擦擦都为立体圆雕作品。常见的有释迦牟尼像、莲花生、宗喀巴、无量寿佛和度母像等等。这类擦擦的造型相对复杂、体积偏大,需要顾及三维等原由,必须采用双模具印制。只有把两块模具相合并,才能印制出立体的、完整的形体。当然,也有一种擦擦是专门为护身符而做,外形为匾平,但是它的双面均印有清晰的图案,并且两块不同图案的擦擦合并才算成套,这种擦擦极为罕见,实属珍贵。
擦擦的制作工艺

  藏传佛教的微型雕塑擦擦,自公元五世纪左右传入藏区以来,由于其独特的宗教艺术形式对佛法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使其不断地发展和广泛的应用;同时,铸造技术和雕刻技艺的不断完善,体积的限定和刻画内容的增多,均不能影响擦擦造型的精确度和丰富的内容,即使是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或金刚大威德本尊那样造型复杂,手持器具繁多的神灵塑像,在几厘米大小的擦擦上,均能准确无误地一一刻画出来,并能体现优美的动态及饱满的体积结构,真可谓是藏族传统美术中的一朵奇花。
相关链接
·完成夙愿的圣物 擦擦
·拥有生命的泥塑——擦擦
·擦擦――用心灵制造的佛像
·擦擦:西藏美术史上的“珠链”
·藏传擦擦:不可亵渎的宗教圣物
·宗教与艺术的结合品——“擦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