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预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主编信箱
首页 > 专题荟萃 > 灵魂歌手朱哲琴 > 歌者风采

朱哲琴——悟乐逍遥游

时间:2011-06-09 | 来源:新浪娱乐 | 作者:

  朱哲琴纯净自然的歌声,总能让人通达音乐最本质、自然的内核。朱哲琴以独特的嗓音和哲思,成为中国乐坛传奇式人物,十多年前她主唱的《阿姐鼓》专辑已是首张全球发行的中文唱片,之后一版再版,累计销量逾300万张。正当声名鹊起,被誉为乐坛上的时代女祭师的她却悄然抽身,游走异域,十多年且歌且行,领略世界各地不同的民间音乐,在游历修行中觉悟心灵自由。朱哲琴近年应邀出访欧美、非洲等四十多国,并举行多场个人演唱会,曾登台卡内基音乐厅、甘乃迪中心等著名音乐殿堂,赢得多项华语歌手在世界范围所获最高殊荣。2009年,她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任命为2009-2010年中国亲善大使,将前往云南、新疆、西藏、贵州、内蒙、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对原生态文化样本进行采集和整理,并将在此基础上,以保护、再生的双向制作理念制作一套音乐双CD专辑,探讨如何将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进行保留、传承与复兴。

  哭声最好听的孩子

  朱哲琴天生对声音就异常敏感。妈妈告诉她,出生那天,她是产房里哭声最好听的孩子。每当人们形容她的声音为「天籁」时,朱哲琴就喜欢借用印度音乐大师拉维•香卡的话来回应:「不要赞美我,我只是神手中的一件乐器。」

  2008年6月,朱哲琴凭专辑《七日谈》获得第七届美国独立音乐大奖“world fusion”单元奖。这也是中国音乐人首次获得该奖项。谈及奖项荣誉,朱哲琴是一贯淡然:「奖就是你刚好在这个时间,刚好在这群人里面,他们觉得这件事很不错。所有的奖它都是有局限性的。」

  朱哲琴自言记忆很差,但「总是对艺术有特殊的记忆才能」。5岁时,她就能对样板戏倒背如流,唱演各个角色,7岁考上闻名东南亚的广州小云雀合唱团,因为特殊的声音和音乐感觉,获重点训练。父母希望她当老师,她顺从家人意愿考入广州师范学院,1990年毕业。求学期间,广州正开始新音乐创作,流行乐坛生机勃勃。朱哲琴凭借《一个真实的故事》夺得1991年青年歌手大赛亚军。「丹顶鹤的故事」让朱哲琴一炮而红。

  随后朱哲琴去了成都,遇到何训田,对于她而言,「这是一个天机。」她与何训田合作,在1990年代发行了3张录音室唱片,《黄孩子》、《阿姐鼓》和《央金玛》。1995年5月,由何训田作曲,朱哲琴主唱的《阿姐鼓》专辑在全球在56个国家和地区同步发行,成为国际唱片史上第一张全球发行的中文唱片,而后一版再版,至今累计销量超过300万张。为朱哲琴赢得了无数赞赏的《阿姐鼓》来自西藏神秘的「人皮鼓」传说。死去的从小不会说话的阿姐,在鼓声中重现,饱含着轮回转世、福祸因缘、祈求祝咒的苍凉。她深沉的情感在高亢、任性的声音中自由宣泄,照亮了世界对于西藏文化想象的暗道。

  路上且歌且行

  1994年,朱哲琴用藏族名字「达娃」和西方达达主义相混合,给自己取了一个名字,达达娃(Dadawa)。于是国外很多乐迷知道中国有个Dadawa。当音乐响起的时候,她便融化到忘我的音乐里。从《阿姐鼓》中释放自己的颤栗与哀悯,大悲与大喜,到《七日谈》里,于禅意的旋律中精神入定。她纯净自然的声音,总能让人直抵音乐最本质、自然的内核。

  谭盾在看过她最近一次现场表演后连声道「非常震撼」,作为多年的老朋友,他却是第一次出现在朱哲琴的音乐现场,「她的肢体语言和她的音响、音乐、梦想,如此美妙地融合在一起。」听完评价,朱哲琴双手合十,黑而大的眸子中是真与静。

  当年盛名之下,她悄然抽身,游走异域。十多年前,同这个名字一起出现的卷标不离「音乐」,而十多年后却更添得了「行走」二字。她在世界各地旅游,遭遇不同的民间音乐,游走的真正原因是,她想看这世界,她热爱生活,她要印证自己活着的经验。她把生命比喻成只有片段记忆的旅行,在十多年的游历中,一路且歌且行,「既然这一站到了地球站,我就要值回票价」。

  在西藏,她明白了自己的灵魂再不会被世俗的狭隘所禁锢,开始放飞自我;在安哥拉,她看过战后首都被淹没在废墟中的景象,在南非难民营,她体会过眼睛被针札的刺痛,那些苦难和机缘让她体验生命的不同侧面,变得坚韧而有所力量作为。行走成为她认识世界的方式,让她对活着有了切肤之感。千禧年时,有人问她新世纪的梦想是什么A她说是去月球,是认真的。

  追随声音去旅行

  「我还睡在床上,还没睁开眼,那召唤从远方来。我认识这个世界是从耳朵开始的,认识斯里兰卡也一样……刚上船,听到附近清真寺的白色圆顶,传来祷告的声音,音调传到对面的喜马拉雅山脉,又反弹回来,在黑沉沉的克什米尔山谷回荡,伴着划过的水节律,让人有种宿命的悲情和庄重。每到这个时候,我才醒。」如果看过纪录片《声音的漫游》,你不会忘记在达达娃的独白声中,在斯里兰卡黑暗的河流上,黎明的微火中降临的第一线晨光。

  2006年,专辑《七日谈》发行之际,发行商建议朱哲琴拍一部旅行时的纪录片,于是朱哲琴想到了罗斯•考夫曼(Ross Kauffman)这位获得过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导演,她曾在渥太华租看过他的片子。

  「考夫曼绝对是一个不会抹杀拍摄对象的导演。」朱哲琴如是评价。考夫曼问,你告诉我怎么拍。朱哲琴答,我不能告诉你,我是个音乐家,我的耳朵比我的眼睛要大。同年5月,朱哲琴罗斯•考夫曼等人一起,历时三个月,穿越印度、不丹、尼泊尔、最后回到中国,拍摄完成了纪录片《声音的漫游》,记录下朱哲琴追随着「声音」的发现之旅。影片中,她在吉普赛人和印度游吟歌舞者的故乡杰伊瑟梅尔,找寻最后的游吟诗人。在暑热盛夏午时分,烈日下几乎睁不开眼,坐上电动三轮车,曲曲拐拐,沿着古城堡的石子路,边走边打听,终于在黄昏来临时找到博帕(Bhopa)一家。当这位萨满教僧和预言家族的后代为她拉奏乐器 Raamhatha的时候,达达娃睁着黑而大的眼睛,说不出话来。

  影片末尾,朱哲琴在颠簸的车厢内,靠着窗户疲极而睡,倒视镜中迅速退去了一路的风尘与人影。总是在到达,寻找,忘情歌唱……然后离开。「路好像就可以这样一直延伸下去,音乐是时间和空间的旅行者,也像这列车,它就像是心灵的轨道,只是我们只能听见,却看不见罢了。」

  恒河岸边悟生命

  朱哲琴不是佛教徒,却把「成佛」当做自己的座右铭。她喜欢说自己是「一个东方人」,对佛陀谈论的生存哲学和处世观有着很深的认同,看很多的佛经,同时书柜里也有《古兰经》和犹太经书《塔木德》,只为着从不同的人类智慧中吸取养分和共鸣,去看和解释不同的「相」。她相信所有真诚的教义都殊途同归。

  十几年前,朱哲琴在喜马拉雅山看到天葬,那个从小生活在广州的二十岁女孩,突然领悟到「人是精神和肉身的双面体,缺一不可」。她说自己在西藏看见了灵魂。「但那个时候我还没有揭示我生命的最终价值,我还是在人生醉生梦死的世界里沈浮,直到2005年去印度瓦拉纳西,我在恒河边的遭遇才让我真正知道我来这个世界上做什么。」

  在那个黎明,朱哲琴看到了恒河边的火葬场,一堆一堆的尸体放在大原木里被焚烧,没有任何仪式,在泥泞和肮脏中被烧掉,再用扫把扫进恒河。从来觉得生命很重要的她,在那一刻见到了生命最终的实相,「我觉得我的生命从来没有遭受过这么严峻的打击。我对人这个东西……就觉得任何一个物质的生命其实都非常渺小、微不足道,不管我们生前有过多轰轰烈烈的爱情,有过多伟大的成就,有过多少乐善好施的名誉,但每个人死的时候,其实就是一抹灰。」她不接受人的生命是那样的结束,不接受一个这样的人生。在当天匆忙离开瓦拉纳西。之后的七天,她的胃一直在疼。

  七天后,在从德里往北京的机舱内,她看到了窗外耀眼的阳光,豁然了悟。「我说,是,我的生命可以这么渺小,但是我可以在我有限的时间创造every joyful moment,跟我所有接近过、接触过的人,有缘在一起说过一次话,有缘成为姐妹、夫妇、儿女的人。我应该活在每一分钟、每一秒,并且为这个世界创造一点什么A这就是我人生所有的价值。」

  「所以那之后我真的是有变化,人打开了,像以前可能我不会那么勇敢接受UN(联合国)这个任命,我觉得是很大的责任,我会确定我是否能做好,如果做不好人家会怎么,但现在我不会,觉得当你打开一点生命的时候,奇迹就会发生,当你有勇气给出去的时候,所有的好的东西其实就是在你给的时候它来的。」

  亲善大使的文化使命

  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多次成为朱哲琴的创作灵感来源。她在积累少数民族地区田野工作与创作经验同时,也发现了原生态文化所面临的保护与发展的困境。中国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都有着各自的文化特性、独特的原生态音乐和民间工艺等文化资源,它们传承着很多民族生活习俗和文化形态。但在全球化、经济一体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各地的原生态文化面临着强大的冲击和破坏,很多原生态文化已经失去了它本真的面貌,零散的「碎片」趋势日益严重。

  2009年1月,朱哲琴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区任命为2009-2010年中国亲善大使,发起「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再生」亲善行动,将探讨如何将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保留传承,借助音乐文化和民间手工艺的推广,来推动整个区域与外界的了解和交流,以文化复兴计划为契机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项目与经济复兴。目前「亲善行动」工作计划将由「少数民族音乐保护与再生」以及「少数民族手工艺保护与发展」两部分行动构成。在2009年3月首先启坁满u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保护与再生」行动中,朱哲琴将带领她的亲善行动工作团队与受邀的国际音乐家们一同前往云南、新疆、西藏、贵州、内蒙、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对原生态文化样本进行采集和整理。在此基础上,以保护、再生的双向制作理念制作一套音乐双CD专辑,并举行相应的艺术推广活动。

  2009年7月将启吽u少数民族手工艺保护与发展论坛」,朱哲琴将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各少数民族地区相关政府机构一起,举办研讨和展览活动,邀请艺术家、设计师和相关媒体参与少数民族手工艺的再生创作链接,进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手工艺的收集、整理、出版以及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合作等工作。在朱哲琴看来,帮助区域发展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它不是一个人一个team一个项目可以做完的,所以她希望在两年的时间内能够探讨到一个好的方法,做成两三个成功案例,供社会上有相同工作目标的人来参照。

  有关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是联合国从事发展的全球网络。UNDP倡导变革并为各国提供知识、经验和资源,帮助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组织在166个国家开展发展援助,通过与这些国家的合作,帮助各国应对全球和各国国内面临的发展挑战,致力于促进人类发展,赋予女性和男性平等的权利,共同创造更美好的生活。UNDP 及其广泛的合作伙伴一起帮助各国进行自身的能力建设。通过建立伙伴关系和不断创新,UNDP在中国注重消减贫困、加强法治、促进环境的可持续性以及防治艾滋病,为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和公平的小康社会而不懈努力。

  2008年,中国著名演员周迅成为首位UNDP中国亲善大使,致力于推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朱哲琴于2009年1月8日被正式任命为第二位UNDP中国亲善大使,与UNDP共同发起了「世界看见—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与发展亲善行动」,该为期两年的亲善行动计划,旨在开创保护文化原创性的全新道路,使多样的文化资源成为中国少数民族地区平衡发展的原动力。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马和励先生表示:「中国少数民族拥有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语言。少数民族独特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4%。尽管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中国在减贫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许多少数民族群体还处于弱势地位。」他指出:「文化多样性对联合国协助中国促进人类发展和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工作至关重要。因为保护文化多样性意味着个人在依照其理念去完善人生的同时,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自由选择的权利。」

责任编辑:pebble

  

相关链接>>